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在一战二战中都

在历史的长河中,美国和世界的命运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在风起云涌的岁月里,乔治·马歇尔的名字与美国军队紧密相连,他的生涯见证了美国的崛起和二战的烽火岁月。让我们回溯他的历史轨迹,探寻这位伟大将领的一生。

一战期间,乔治·马歇尔见证了那场席卷全球的大战。美国于1917年加入协约国阵营,与欧洲各国并肩作战。年轻的马歇尔在塞伯特将军的领导下,担任陆军第1步兵师的参谋职务。他在前线冒着战火,时常深入阵地巡查,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因其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马歇尔得到了临时的晋升和潘兴将军的赏识。战后,他继续留在军队中任职,虽然经历了职务的升降起伏,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军队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和平时期,马歇尔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不断学习军事知识,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在担任陆军学院教官时,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他的严格要求和激励鼓舞使得许多学员在日后的战争中崭露头角。而在步校中建立的档案系统,更为他日后选拔优秀军官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即便是在和平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世界的上空。马歇尔始终保持着警惕,积极备战,准备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

二战的爆发打破了宁静。面对战争的威胁,马歇尔坚信美国必将卷入战争。他作为陆军参谋长,积极备战,全力支持罗斯福总统的援英战略。珍珠港事件让美国直接卷入了战争。面对战争的压力和挑战,马歇尔坚决整顿军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敢于挑战旧有的观念,坚持吐故纳新,为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他自己面临质疑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他的决心和毅力赢得了总统的支持和尊重。

马歇尔在战争中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眼光。他知道战争需要的是新一代的军事人才和活力充沛的军官队伍。尽管面对人员稀缺的困境,他仍然坚持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军官。他的努力为美国军队注入了新的力量,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乔治·马歇尔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的勇气和决心、智慧和毅力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在二战的烽火岁月中,他展现了一位伟大将领的风采和担当。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马歇尔的档案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份档案里增添了一些新名字,其中一位年轻的上校引人注目。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模拟战中,他作为第三军参谋长展现出了卓越的策划能力,使对手大挫锐气。第三军军长克将军对他评价极高,认为他目光远大、不拘陈规,对军一级指挥问题有深刻了解,并建议为他晋级。马歇尔观看演习后,对这位上校印象深刻,回华盛顿后立刻保荐他升任准将,并任命他为作战处副处长。

这位上校的名字叫艾森豪威尔。马歇尔档案中也提到了巴顿,马歇尔对他的评语是“乔治带兵,无往不胜,但需紧紧勒住他的笼头”。在1941年,马歇尔让巴顿指挥了一个装甲军团,他屡立战功。

到了1942年初,美英两国决定在北非登陆打击德军,马歇尔为这次战役做了充分准备,并指派艾森豪威尔为盟国北非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与马歇尔商议后选中巴顿指挥美军特遣队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登陆。马歇尔还将·布莱德雷推荐给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后来证明他是美军有史以来最富才干的将领之一。

在英美盟军的“火炬”登陆作战计划中,布莱德雷指挥的第2军在登陆成功后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激战。最终,盟军在1943年4月9日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成功占领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迫使25万德意军队投降。至此,北非战场的战事以美英的胜利结束。

随后美英两国开始考虑下一个主要战略行动方向。在卡萨布兰卡举行的会议中,马歇尔将军主张渡英吉利海峡从法国北部攻入欧洲大陆。虽然丘吉尔不同意这一计划,但最终会议决定以在西西里登陆为作战目标。在占领西西里后,盟军向意大利本土进军,很快就进逼罗马。此时人们意识到只有英美联军在法国登陆后才能取得真正的大反攻胜利。马歇尔将军一直坚持这一简单而正确的认识,主张全力消灭德军。最终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的作战计划被定为代号“霸王”。尽管马歇尔没有亲自指挥这次战役,但人们普遍认为他是这一战役的最高指挥官的最佳人选。他的领导才能和实干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尊重。尽管美国众议院和罗斯福总统曾考虑授予他陆军元帅头衔以表彰他的功绩但他却拒绝了。他对工作和职责的热情以及高超的领导技巧被美国著名作家塞瓦赖德赞扬为无需元帅杖的军人典范。尽管马歇尔本人也曾希望指挥欧洲战役然而罗斯福却在回到华盛顿后延长了他的陆军参谋长的任期使得他无法亲自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虽然罗斯福原本坚定决心让马歇尔指挥欧洲战役。乔治·马歇尔的名字代表了坚定的决心、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职责的忠诚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不断追求卓越成为更好的领导者。马歇尔将军:全球战争中的战略舵手

在一封重要信件中,某位未具名的将军提到潘兴将军将指挥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作战行动。他相信潘兴所担负的并非仅是一隅之地的指挥任务,而是整个欧洲战场的战略重任。英国三军参谋部亦将与潘兴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战事的挑战。关于乔治未能亲临前线作战的争议,那位将军坚信这是不公平的。他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想让乔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潘兴……”。罗斯福总统显然认同这位将军的观点。

这位身卧病榻的老将军在给总统的信中强调:“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战争,这场战争距离结束尚有时日。我们需要最成熟的军官担任参谋长一职,明智地把握战略方向。”他进一步指出,马歇尔将军正是这样一位军官的杰出代表。如果将他调往某一地区作战,无论该地区看起来多么重要,都将使我们失去一位深谙战略、无人可替的卓越指挥官。

罗斯福总统最终接纳了这些观点,保留了马歇尔作为美国全球军事行动的卓越指挥者。总统批准马歇尔委任艾森豪威尔将军作为盟军最高司令,负责指挥“霸王”战役。

1944年1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马歇尔将军形象引人注目。周刊将他选为本年新闻人物,并称他为“祖国的托管者”和“不可或缺的人”。周刊的描述中,马歇尔以文明美国人的身份赢得了全球尊敬。他的工作繁重而复杂,需要每时每刻了解战局情况、盟国想法、敌方计划、总统意图以及国内形势。自从马歇尔于1939年接任参谋长以来,该职务的责任范围之大远超以往。

马歇尔在权力下放方面的做法极为彻底。他委派最合适的人选负责工作,然后放手让其自主执行。如果工作完成出色,他会表示赞许;如果不称职,则请其离开。他了解下属的所有活动,并要求自己每天掌握手下工作人员掌握的所有情况。任何部下都可以直接向他报告任何事情。

马歇尔的会议室每天早晨9点准时召开情况介绍会,这是他获取情报的主要渠道之一。这个介绍会使世界各地美军和盟军司令部的指挥官们羡慕不已。马歇尔回忆说,对于他和主要军官来说,掌握世界局势的进展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他们拥有一群口才了得的年轻军官,对前一天晚上收到的电报进行综合整理,然后在情况介绍会上进行讲解。马歇尔还说:“他们后来非常精通此道,把情况介绍会搞得令人惊叹。”

有一次,拉福莱特上校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马歇尔邀请他参加情况介绍会,让他了解全球战局的最新发展。会上,上校被展示的情况震惊得目瞪口呆。会后,他再也没有提出之前的要求,默默离开。马歇尔后来写道:“情况介绍会使他意识到战争规模如此之大,我们的‘全球’需求如此之多,完全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开始现实地观察整个局势。”

马歇尔的工作日程繁忙而多样,包括阅读报告、写备忘录、听取情况介绍、接见来访者、出席国会作证、晋见总统以及制定影响战争进程的重大决策。他对全球战争的理解和对战争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无可争议的战略舵手。在风云变幻的二战时期,美英军队联手于诺曼底登陆之后,他们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挑战和纷争。尤其是美军将领与英军最高指挥官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乔治·马歇尔作为关键人物,始终站在战胜敌人的最高立场上,致力于调和各种矛盾,使盟军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敌人。他不仅是友军的协调者,更是关乎全局的战略家。他深知,在抗击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美军无法孤军奋战,必须紧紧依靠友军的力量。

在诺曼底战役之后的日子里,马歇尔每日都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太平洋战场上,麦克阿瑟将军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向参谋长请求增援物资和人力。而海军的立场则是不允许马歇尔过多关注菲律宾。马歇尔不仅要安抚各方的期望,还要从全局出发,做出合理的军事决策。他必须说服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其他成员,承认菲律宾群岛是关键的军事目标,应予以大力支援;他也要让麦克阿瑟明白,全局的利益高于一切,不可能对他有求必应。

在中国战区,马歇尔甚至不得不撤换了他的司令官将军。这位将军的撤换并非因为他的指挥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与蒋介石及东南亚英军司令蒙巴顿的关系紧张,言语轻率。马歇尔的这一决策虽然痛苦,但他深知这是为了大局着想。

在欧洲战场上,马歇尔始终坚定地与艾森豪威尔紧密合作,共同对抗德军。在一些美军将领提出抢在苏军之前攻占柏林的时候,马歇尔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他看来,放弃柏林是一种军事决策,而非宣传手段。在罗斯福总统刚刚去世、新总统刚刚上任之际,他必须做出符合军事逻辑的决策。他明白苏联是西方的盟友,因此决定让苏军攻占柏林。这一决策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

马歇尔的协调和决策能力使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他的公正和坚定不仅使盟军团结一致,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风云变幻的二战时期,马歇尔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成为了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部关于团结、合作和坚韧不拔的传奇。

最终,在1944年12月,马歇尔的卓越贡献得到了认可,他荣获了五星上将军衔,这是对他卓越军事才能和卓越贡献的最高褒奖。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