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爱人民所爱美民族之美(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胡松华:音乐与生活的交响乐章

胡松华,一位生于北京的男高音歌唱家,于1930年诞生。他的人生旅程如同一匹驰骋在音乐原野的千里马,将近一个世纪的音乐传承与创新之旅。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他的音乐之路如同骏马奔腾,从未停歇。

这位老歌唱家身上流淌着一种一往无前、吃苦耐劳的品格,正如他所钟爱的马匹。他的微信名“老马”,头像是一匹白色老战马,家中摆满了形态各异的马雕像,新近完成的画作上五匹骏马长鬃飞扬、四蹄生风。他的生活无处不体现出与马紧密相连的情缘。

胡松华的演唱生涯如同一部辉煌的音乐史诗。他演唱过众多脍炙人口的蒙古族风格歌曲,如《森吉德玛》、《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他的歌声深情而激昂,如同草原上的长风,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胡松华的音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最初被父亲期望成为一名画家,从小跟随名师学习书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发现拥有一副好嗓子,被音乐老师劝说担当《黄河大合唱》的领唱。虽然父亲反对他进入音乐领域,但胡松华还是选择了追随自己的音乐梦想。

“书画乃有形之歌声,歌唱乃有声之书画”。虽然未能实现儿时的绘画梦想,但书画仍是胡松华的一大业余爱好。他坚持书、画、歌三艺互助养气,这是他的养生之道。

胡松华的音乐之旅不仅限于舞台。他深入48个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歌舞,汲取民族音乐的丰富营养。他的歌声中融合了各民族的音乐元素,使得他的演唱风格变化万千。

胡松华的《赞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完美融合。这首歌诞生在一夜之间,为了增强演出喜庆气氛而创作。胡松华在内蒙古草原体验生活,跟随哈扎布学习古典牧歌长调歌唱技艺,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他说:“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就是五夜也编创不出《赞歌》。”

胡松华的歌声跨越国界,他不仅能声情并茂地演绎我国各民族风格的歌曲,外国歌剧咏叹调也照样唱得轻松自如。他的创作方法被广泛概括为“广学古今中外法,扎根边疆保元真”。

胡松华的人生旅程是一部生动的音乐史诗,他的歌声是时代的记忆,是民族的骄傲。他的生活与音乐紧密相连,他的故事与乐符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音乐的魅力,用自己的生活诠释着艺术的真谛。胡松华:音乐的桥梁与情感的纽带

胡松华,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着一段跨越国界、连接多民族的动人音乐之旅。他利用出访演出的机会,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艺术家深入交流,巧妙融合国际美声技法与多民族传统技法。他的歌声,被音乐界誉为“风格浓郁、技法科学、演域宽广”,深深影响了两代中国人。

这位艺术家的音乐之路,源于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他说:“边疆的生活和少数民族音乐的丰富营养,成就了我的歌唱之路,我是各民族人民的儿子。”他的歌声,是情感的流露,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992年,年过花甲的胡松华自筹资金,甚至卖掉了父亲留下的四合院,投入到音乐电视艺术片《长歌万里情》的拍摄中。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展现着少数民族的风情,每一首歌,都诉说着各族群众的心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音乐,成为沟通的桥梁,连接的不仅是各族人民的心,更是他们的情感世界。

多年边疆生活的经历让胡松华时常遇见有歌唱天赋的年轻人,他们因贫困无法走出家乡。他深知这是他的责任,于是在嗓音最佳的年纪,他毅然暂别舞台,创办艺术研究室,帮助这些少数民族的贫困歌手。白天他一对一教学,傍晚在珠江畔散步时交流演唱技法,晚上准备教案。他对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因材施教”,倾尽心血。他的付出最终换来了一场震撼的《雏雁飞鸣》毕业音乐会,掌声雷动,昭示着新生的力量正在崛起。

在胡松华的艺术生涯中,“战友”,这是他对爱人张曼茹的深情称呼。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张曼茹始终是胡松华坚定的支持者。她的离去让胡松华深感悲伤,但他依然坚持工作,制作教学片、整理书稿,每天忙碌到深夜。他的音乐之路从未停歇,因为他深知,音乐是他的语言,是他的情感表达,是他对世界的热爱和感恩。

胡松华的艺术生命力从何而来?源自于他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因为热爱,他把艺术之根深深地植入大地,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因为热爱,他博采众长不断超越自我,虽年过九旬,仍然攀登不止。他的音乐之路,是一条回报各民族人民的哺育深情的道路。他的歌声里,流露出的是一位老歌唱家的赤子之心和民族团结的浓浓情意。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