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食盐垄断价格飙涨 中国人吃盐如烧油

中国食盐专营制度下的价格飙升现象

在华夏大地的各大超市内,食盐的价格标签引人注目。曾经,食盐的价格稳定且亲民,而如今,其价格涨幅令人咋舌。曾经的世界缺碘重灾区,如今食盐价格居高不下,使得许多市民感叹盐价如米价,吃盐成本堪比烧油。

食盐作为一种日常必需品,其价格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国务院为推行食盐加碘,曾颁布多项条例,明确了食盐的国家专营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盐业公司成为唯一的经销商,食盐生产由特许的生产企业按计划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的垄断现状。

这种专营制度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食盐价格的飙升。据国家发改委和各省物价局的规定,食盐的出厂价为每吨300到500元。但在广州市的超市货架上,500g一包的平价食盐普遍标价为1.5元左右,换算后每吨竟达到3000元,这意味着从出厂到销售,食盐的价格上涨了6到10倍。

更令人震惊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盐零售价格明显偏高。在人均食盐消费额与人均国民收入之比的数据中,中国人的吃盐成本已经像烧油成本一样位居全球前列。这一现象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热议。

随着食盐种类的日益丰富,如玉砂盐、低钠碘盐、贡晶盐等,其价格也是一个比一个高,而平价盐的身影却越来越少。这让许多消费者不禁怀念起过去几毛钱一包的平价盐。

国家发改委最近发布消息,宣布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这一改革举措在网上引起了无数网民的热烈讨论。许多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便是,盐价能否降下来?买盐能否像买菜一样讲价?

在对比全球食盐零售价格时,我国食盐价格明显偏高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与中国的人均食盐消费额与人均国民收入之比分别为0.06、0.04、0.04和0.12,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食盐消费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位置。尤其近年来,盐价不断上涨的趋势更是引人注目,这也引发了市场上关于盐业公司专营暴利的质疑之声。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春晓指出,我国盐业体制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导致许多地方专营扩大化,监管弱化。虽然国家审计署曾对全国盐行业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审计,并得出结论食盐并不存在暴利,但社会上对盐业公司的质疑并未完全消散。

早在2013年12月,国务院对《食盐专营办法》进行了修改,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审批权下放至省级。近期,发改委表示原本规范食盐专营许可证的管理办法——《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已无存在必要。这是否意味着食盐专卖长达2500年的历史就此终结?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化是顺应简政放权的思路,是推动中国食盐业改革的重要一步。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并不等同于食盐专营向社会资本放开。现行的盐业管理政策下,主要有国务院《食盐专营办法》和《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两个框架性文件。虽然许可证管理办法被废止,但《食盐专营办法》依然有效,因此此次许可证的废止并未对现有食盐销售制度产生实质改变。

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教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取消食盐专营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现在可能只是将审批环节作为一个突破口。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并不意味着取消食盐专营专卖,只是在审批环节上有所放松。

尽管食盐市场化的道路仍然漫长,但众多盐企对此仍寄予厚望,认为此举是打破食盐专营束缚的信号。虽然只是第一步,但审批下放的本身被视为国家对其管控的一定放松,未来有望进一步放开专营。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认为,新政策主要是降低了审批要求,实现了简政放权。由于依然有严格的管控,食盐市场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市场化。食盐价格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波动。申万研究员周小波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象征着专营制度改革的开始。如果盐业专营制度放开,最大的变化在于食盐将从管制商品转变为调味品和快速消费品,按市场化方式建立渠道和制定价格,这可能是盐业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公众对于买盐像买菜一样方便、盐的种类像副食一样品牌繁多的期盼,或许已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的变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实行国营,利出一孔,为现代盐业管理奠定了基础。在华夏历史长河中,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时代,在理财名家桑弘羊的建议下,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了夺回盐铁等重要经济事业,扭转国家财政困难的局面,实行了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这一政策背后,蕴含着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深思熟虑与果断决策。随后的盐铁会议,更是标志着政策调整的开始,铁酒专营的废除,部分盐业专营的放松,让经济得到了一定的舒缓。这种松弛的状态并未持续太久,唐朝安史之乱后,食盐专卖再度被强化。

谈及唐朝,我们不禁联想到官盐与私盐的并存。凡有管制的地方,必然存在和黑市。其中,著名的私盐贩子黄巢,他的事迹被写入了章回演义。黄巢的诗词充满了反抗与决绝,他领导的私盐贸易,在唐朝末期一度攻破长安,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清初,盐商的地位与财富更是达到了巅峰。以乾隆三十七年为例,扬州盐商的资金雄厚,销售量大得惊人。一引盐从海滨到扬州,价格翻了几番。而扬州盐商每年的盈利和上缴的盐税,都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财富的积累上,更在于对国家经济的推动和繁荣。

这一年,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到了全国盐课的60%,而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32%。这意味着,扬州盐商的经济影响力已经波及全球。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的繁荣,更是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阅读这些历史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经济的脉络和发展。更多精彩新闻,等待您去阅读、去发现。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政策与国家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从汉朝的盐铁官营,到唐朝的官私并存,再到清初的盐商繁荣,每一个时期的经济政策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些历史事件,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经济的起伏变化,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