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东汉时期名臣。他师从太常桓郁,研习《欧阳尚书》,精通经籍,博览群书。因其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的孔子杨伯起”。
杨震早年隐居不仕,长达数十年之久。他的才华和品德终究不会被埋没。元初四年,他被朝廷征召为太仆,后升为太常。他在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他被罢免并遣返回乡,途中不幸去世。
杨震的隐居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字伯起,籍贯弘农华阴,其父杨宝也曾研习《欧阳尚书》。杨震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志向,跟随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当时的人们称赞他“关西孔子杨伯起”。他选择了隐居湖城,几十年不应州郡的礼聘。
杨震的仕途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直到五十岁时,他才在州郡任职。大将军邓骘听闻他的贤名,举荐他为茂才。他的仕途之路并非坦途。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曾被昌邑县长王密赠送金十斤。杨震拒绝接受,并引经据典地告诉王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杨震的公正清廉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杨震在任内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的子孙生活俭朴,他也曾拒绝为子孙布置产业,而是希望他们成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他的高尚品德和清廉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杨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忠诚的国家公仆。他多次上疏陈述时事,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出谋划策。在永宁元年,他代司徒刘恺任职,为国家的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的称赞。
安帝时期,后宫势力抬头,安帝的乳母王圣及其女儿伯荣贪赃枉法,扰乱朝廷。杨震对此深感忧虑,上疏请求安帝舍弃儿女私情,割除优柔之心,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他的建议并未被接受,反而遭到了王圣等人的怨恨。
杨震的一生充满了忠诚与智慧。他的正直不屈、公正清廉、忠诚国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录更是一位伟大人物的传奇人生。他的品质和成就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杨震坚决反对安帝的做法,他向安帝上书进言。他听闻高祖皇帝曾与群臣相约,非有功之臣不得封侯拜爵。在爵位的继承上,自古都是父死子继,兄亡弟及,以防他人篡夺爵位。然而陛下赐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承袭刘护爵位为侯,刘护的同胞弟弟刘威仍健在,为何不让刘威袭其兄刘护的爵位呢?杨震表示,他听说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诸侯靠德行获得爵位。刘瑰无功无德,仅因匹配阿母之女而获高位,既违高祖旧制,也不合道义,导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百姓困惑不解。他请求安帝以历史为鉴,遵循帝王之道,得人心,安天下。
公元123年(延光二年),杨震代刘恺为太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给杨震,但杨震并未接受。耿宝亲自询问原因,杨震表示,如果朝廷想令三府推举,应有尚书的命令。皇后兄长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亲友,同样遭到拒绝。司空刘授听闻此事,立刻举荐二人,短短十日内均得到提拔,这使得杨震的阻力增大。
当时安帝下诏为阿母王圣大兴土木,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借此机会扰乱朝廷。杨震上疏表示担忧,他听说尧帝时遇洪水灾害,人民仍有饭吃、有衣穿,是因为有储备积蓄。如今灾害频发,百姓储备空虚,再加上蝗灾、羌虏侵掠等问题,国家已面临困境。然而陛下却下诏大兴土木,雕刻装饰府第,占用大量人力物力,实在不合时宜。特别是周广、谢恽等人,并非皇室重要人物,却凭借樊丰等人的势力,在州郡间谋取私利,威势动摇大臣,导致朝廷选拔人才受阻,甚至一些贪污纳贿者重新得到高位。杨震担忧国家因此陷入混乱,清浊不分。
樊丰、谢挥等人见安帝不听劝阻,更加肆无忌惮,假造诏书,调拨国库钱粮、大匠所管材木,大肆建造家舍、园地。杨震因地震再次上疏,指出这是阴气过盛所致,是内臣操权过界的象征。他建议安帝振奋精神,抛弃骄奢之徒,秉承皇天警戒,防止大权旁落。
杨震多次上疏,言辞激烈。尽管安帝已不悦,樊丰等更是对他怨恨不已,但因他是名儒而不敢加害。不久,河间郡男子赵腾上书批评朝政,安帝大怒,将赵腾收捕入狱。杨震得知后,立即上书营救赵腾。他引述尧舜时代鼓励提意见的举措和殷周明君的做法来强调让下情上达的重要性。杨震表示只有广泛采纳众议才能集思广益。杨震,这位东汉时期的大臣与儒学巨匠,尽管因直言攻击朝政而遭到安帝的责罚,但他的行为和精神却与那些单纯的罪犯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赵腾的遭遇,臣恳请陛下考虑减免其罪名,保全他的性命。这不仅是对赵腾个人的救赎,更是对广大民众的一种鼓励,让他们敢于直言,广开言路,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安帝并未被唤醒,赵腾最终被押赴都市斩首。
公元124年,安帝前往泰山巡视,樊丰等人趁机大兴土木。杨震的下属高舒发现了樊丰等人的假诏书,杨震决定待安帝归来后再行奏报。当太史发现星象异常时,樊丰等人便联手诬陷杨震,说他因赵腾之死怀恨在心。当安帝归来后,杨震的冤情未能昭雪,反被收回了太尉印绶。杨震对此深感痛心,表示愿服毒而死。
杨震在被贬途中,心中充满了对奸臣的愤恨和对乱局的无奈。他来到洛阳城外的几阳亭,向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表达了他的决心和遗憾。他痛斥自己的无力,无法铲除奸臣,无法禁止乱局。他选择服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他的死讯传来,人们都为他的冤屈而流泪。
公元125年,汉顺帝即位后,情况发生了转变。樊丰、周广等人被诛,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开始为他们的老师申诉冤情。朝廷对杨震的忠诚表示赞赏,并对他进行了表彰。杨震的冤屈终于得到了昭雪,他的行为和精神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杨震暮夜却金的传奇故事,使他被誉为“四知先生”。他的忠诚和正直,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在他死后,人们立石鸟像于他的墓前,以纪念他。顺帝更是深感杨震的冤屈,下令祭祀他,希望能得到他的庇佑。
杨震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忠诚和正直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为正义而战。更多关于杨震的故事,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