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即,为什么突然求招安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特殊的时刻,它犹如波澜壮阔的一页,展示了风起云涌的时代巨变。那时,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已经兵临北京城下,明朝的江山似乎已摇摇欲坠。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李自成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求和的意向。今天,让我们一同回溯这段历史,探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春风凛冽,北京城外的战火已经熊熊燃烧。李自成派遣杜勋,这位曾是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前来议和。他带来的消息令人震惊:李自成愿意割让西北地带,分国而王,并接受大量的金银赏赐,最后退守河南。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攻破北京在即,“大顺皇帝”李自成竟然在“求招安”。

这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李自成的深思熟虑。他明白他带领的农民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实际的战斗力并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王朝军队。他清楚记得在攻打代州时的艰难,面对明朝名将的顽强抵抗,他的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宁武关、宣府大同等坚城等待他们,而自己的军队是否能经得起这样的消耗,他心中并无底气。

李自成也意识到他的“大顺军”内部结构的问题。这支由各路农民军拼凑而成的队伍,虽然在外人看来气势如虹,但实际上却有着诸多不稳定因素。队伍中的许多将领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追随者,他这个“大顺皇帝”更多的是一个名义上的领袖。这样的队伍在顺利的时候能够壮大,但一旦遭遇挫折,便可能迅速瓦解。

面对北京这个强大的对手和内部的种种问题,李自成选择了求和。他相信如果能够通过议和达成“封王”的条件,那么他的军队就能得到休息的机会,以便为将来的战斗做好准备。他也知道崇祯帝此时已经陷入了困境,明王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他希望通过议和来观察崇祯的反应,以便更好地了解明朝的真实情况。如果崇祯帝坚决拒绝议和,那么李自成再发起进攻也不迟。这种策略既体现了他的智慧也体现了他的谨慎。他明白即使自己是个草台班子也必须谨慎行事否则随时可能一败涂地。

然而李自成并不知道的是虽然他已经是个草台班子但北京城里的崇祯帝早已是日薄西山即使曾经有百万雄兵也难挽颓势。“两线作战”、长年不断的战争消耗再加上崇祯帝个人的瞎折腾导致明朝的江山已经千疮百孔人心涣散。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明朝的精英将领如孙传庭等已经纷纷陨落满朝的文武大臣也都各自心怀鬼胎甚至不少太监都在此时选择了背叛。因此李自成的求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明智之举他明白即使胜利也难免会有损失因此不如先求稳再图发展。最终李自成是否成功招安成为了历史中的一笔悬案但它的背后却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与无奈以及历史的波澜壮阔。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崇祯皇帝可谓是处于了一种极为虚弱的境地。面对李自成的“求招安”,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看似是一场救命的稻草。若能答应,或许能够暂时缓解危机,但崇祯皇帝的决断却是拒绝。他依然保持着那种不愿承担责任的行事风格,将所有责任推给身边的大臣们。对于如此重大的“议和”事宜,崇祯皇帝也要让大臣们先表态。他身边的魏藻德等阁臣,都是圆滑之徒,只会“默然不答”。

崇祯皇帝的困境还在于,他内心或许愿意议和,甚至给李自成封王,但面对百万两白银的巨额需求,他却束手无策。北京城破前,崇祯皇帝的财务困境已经十分严峻,仅剩下的二十多万两白银还被太监们瓜分。而那些大臣们,则眼巴巴地盯着崇祯那传说中的丰厚“内帑”,期待着能从中搜刮出一些钱财来应对危机。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他的“内帑”早已被内外不断的战事消耗殆尽。为了弥补财政空缺,他甚至不得不将皇宫的银器拿去铸钱。到了城破前,皇宫内的财务真的是捉襟见肘。

在这样的背景下,崇祯皇帝的“瞎指挥”和“不负责任”的指责虽有其事,但在财政方面,他比许多名臣名将更为负责。面对李自成的“求招安”,崇祯皇帝面临的困境是:自己和大臣们都不愿承担责任,即使愿意承担也无力实现。这场对决,与其说是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之间的斗争,不如说是“空架子”与“草台班子”的较量。大明的命运,乃至接下来中国历史的走向,似乎已经注定。

如果我们抛开王朝更迭的恩怨情仇,深入探究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在细节,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超越历史的韵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崇祯皇帝的决策过程、大臣们的态度、以及李自成的策略,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这场对决,不仅仅是一场王朝之间的战争,更是一场关于权力、责任、利益和人性的较量。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更全面地看待人性。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