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污染成灾触目惊心:中国污水总量超环境容量三

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与全球视野下的认知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透露,我国污水排放总量远超环境承载力。具体而言,中国水环境的化学需氧量(COD)承载力为740.9万吨,但实际排放量高达3028.96万吨,约为承载力的四倍。这一严峻形势无疑凸显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在碳排放方面,截至2011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8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5.5%,超过美国的碳排放量约50%,被国际社会视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与此中国各地的雾霾问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国际焦点,被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形容为“当今全球最大的环境灾害”。

随着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在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环境问题也随之凸显。尤其是雾霾问题,已影响到我国约6亿人,成为人民群众“心肺之患”。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薛进军表示,雾霾等环境事件正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

薛进军进一步指出,雾霾等大气污染不仅严重影响经济活动,更对健康和中国的国际声誉构成严重威胁。这些环境问题的大规模出现使得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逐渐转向健康危害、食品安全、污染防治等。

联合国的相关官员也对此表示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表示,中国在空气污染方面的挑战已引发全球讨论。一些国外报刊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雾霾的报道,甚至一些国家将自身的污染和雾霾问题与中国相联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表示,雾霾问题已让中国人感到蒙羞,一些企业和外国人因此选择离开中国。

除了雾霾问题外,我国的土壤和水污染同样严重。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中国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并远超环境容量极限。目前,中国消费了世界约21%的能源、排放了占世界26%的二氧化硫、28%的氮氧化物和25%的二氧化碳。这些严峻的数据背后,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深思的环境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国内的政策调整和科技创新来寻找解决方案,更需要全球的视野和合作来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只有在全球共同努力下,我们才有可能攻克这个环境问题中的堡垒,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危机下的中国:土壤与水的挑战,以及全球视野下的碳排放问题

今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令人震惊,数据显示全国耕地污染超标率为19.4%,土壤总体超标率也达到了惊人的16.1%。更令人忧虑的是,其中重度污染占比高达1.1%,而我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土壤污染状况尤为严峻。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以及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位置,导致了高污染、高碳的经济模式。

除了土壤污染,水污染问题同样严峻。全国十大水系和主要湖泊的淡水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其中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的比例分别达到了惊人的31%和39%。这意味着全国有2.8亿居民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近六成地下水质较差或极差。我国的环境科学院院士孟伟指出,中国的污水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这使得我们的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的碳排放问题同样引人关注。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但的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碳排放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专家赵忠秀表示,如果从消费碳排放来看,北美是全球最大的地区,而中国紧随其后。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中国的高碳完全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这涉及到全球产业链和消费模式的问题。

对于环境治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薛进军认为,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治理雾霾、重现蓝天白云需要20到30年的时间。即使我们采取最先进的技术和经济结构转型,也需要至少15到20年的时间来改善环境。这需要我们在技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日益重要。现有的国家排放目录只核算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的排放,忽视了国家之间的联系,这可能导致对全球、地区和国家排放趋势和减排政策的错误分析。我们需要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碳排放问题。

中国在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科技创新等。我们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与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期待在未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赵忠秀与上海海事大学的闫云凤讲师运用WIOD数据库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部门碳排放数据,共同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和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他们的研究聚焦于全球消费碳排放及国际贸易中的转移碳排放量的分析。

这项研究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事实:2009年全球消费碳排放总量达到了惊人的28850百万吨。在这其中,国际贸易所隐含的碳排放占到了全球消费碳排放的20%。这些贸易隐含碳主要源于中国和BRIIAT(包括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其他重要国家组)的生产与出口,最终被北美和欧元区消费所吸纳。

赵忠秀指出,北美等发达地区的消费碳排放,相当于中国4倍或BRIIAT的6倍人口所消耗的碳排放。考虑到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地区间碳强度的差距将会缩小。有29%的中国碳排放是由其他国家的消费引起的。

面对如此严峻的碳排放形势,中国该如何应对?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庆华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他认为,可持续消费不仅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满足今后世代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关键。目前中国的可持续消费政策尚未被全面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和重要法律中,缺乏系统的政策框架和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

在此背景下,国合会的专家们在2014年的圆桌会议上建议,应在“十三五”规划中特别强调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性。他们建议将可持续消费纳入现行法律法规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并制定国家可持续消费路线图与《可持续消费行动计划》。

据了解,国合会已经绘制了一份详细的中国可持续消费路线图,作为重大政策建议递交给了国务院有关部门。这份路线图将实施可持续消费战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至2015年)将重点放在确立可持续消费的制度基础,并在住房、交通、食品和服装四个领域进行重点实施。第二阶段(2015年至2020年)将改善和扩大法律政策框架,积极推广可持续消费模式。第三阶段(2020年后)则致力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提高可持续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课题组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建立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部际协调合作机制、开展地方试点项目、建立应用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实现可持续消费,促进全球减排,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