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历史的新篇章:吴国钦将潮剧诞生时间上推至百年之前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小攀
《潮剧史》一书,承载了两位古稀老人的心路历程与深厚情感。作为该书的主要作者之一,中山大学的教授吴国钦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与潮剧的不解之缘。
身为汕头人的吴国钦,对家乡的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早在读大学期间,他就对潮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对潮剧的研究。从1960年开始,他就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对潮剧的论文和评论,其中1980年的《姚璇秋的表演艺术》一文,标志着他在潮剧研究领域的新高度。
提及为何写《潮剧史》,吴国钦表示,很多剧种都有自己的剧种史,但潮剧却没有。他深感遗憾,并觉得自己与合作伙伴林淳钧有责任填补这一空白。经过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他们决定书写这部历史厚重的《潮剧史》。
在合作过程中,吴国钦与林淳钧依据各自的特长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吴国钦负责上编(1949年之前)的内容,而林淳钧则负责下编(1949年之后)。两人互相交换审阅,尽管在研究中有所争论,但最终都为了潮剧的历史真相而努力。
谈及写作过程中的优势与困难,吴国钦表示,他们熟悉并掌握了大量资料,这是他们的优势。而他们的困难在于年龄已超过70岁,精力不济,无法展开大量的田野调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著。
在解决资料问题和辨识资料真伪方面,吴国钦强调了潮剧历史资料的保存之完好。尤其是《明本潮州戏文五种》的发现与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提到,研究戏曲不同于研究诗文,戏曲较少面临资料真伪的问题,更多的是不同版本、不同演出本的交集。比较研究成为重要的内容。
在《潮剧史》中,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将潮剧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多年。吴国钦根据明宣德六年的戏文写本《刘希必金钗记》推定,潮剧产生于宣德(1426-1435年)年间。这一发现对于潮剧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刘文龙的故事,被演绎成了一部南戏《刘文龙菱花镜》。这部戏的主角刘文龙字希必,深受观众喜爱。为了吸引潮州观众,改编者在这部戏中大量运用了潮州方言俗语和名物风俗。剧中还出现了许多只有潮州人才理解的独特句子和指示词,如“如若不去,又着三年”和“十五夜”、“卄九夜”等。这些“潮州化”的元素,让胜寺的梨园戏班在演出时能够更好地吸引潮州观众。
如果我们把京剧作为参照,那么可以说,虽然京剧在1790年乾隆八十寿诞时还未形成,但其“母体”已经产生。与此类似,潮剧在宣德年间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约600年的历史。在《刘希必金钗记》的演出中,说白用的是潮州话,这样潮州观众才能听得懂、接受。剧作末尾还有押潮州韵的64句潮州歌册体的演唱,对剧情进行了总括交代。
吴国钦先生谈起了他对潮剧的看法。他认为学术应该包含批判和创新两个方面。在谈到自己当年上大学时,他强调了学术批判的重要性,但也提到了自己在年轻时的学术研究受到了一些大批判的负面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参与了《元人杂剧选》等校注工作,逐渐培养了认真细致、坚持冷板凳的学风。对于潮剧的前途,他认为虽然时代变迁、媒体环境变化,但潮剧仍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潮汕农村和市镇以及海外地区。他认为有些剧种可能会消亡,但潮剧这些有广大群众参与的剧种不会消亡。
谈到王起老师,吴国钦先生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他回忆起当年跟随王起老师学习的日子,王老师的乐观豁达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他们传授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生活中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动。王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对吴国钦先生的学术和工作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老先生的豁达和严谨精神不仅在学术界受到尊重,也在他的学生中传承了下去。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困难和挑战的态度上。王老先生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不妥协,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潮剧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老一辈艺术家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也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我听闻老师已到高龄还在审稿子,内心不禁黯然。这位主编先生,是《全元戏曲》的掌舵人,更是亲力亲为的编辑者,绝非仅仅依靠名声挂名的所谓主编。他的精神,始终如一,成为激励我不断向上的动力源泉。
在2023年4月2日的《羊城晚报》A6广角版上,我们看到了更多关于这位主编和他工作的新闻资讯。作为羊城晚报·羊城派的特约撰稿人,他对于潮剧国际纪录片和潮剧对外影响的话题也进行了深入。
潮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正通过国际纪录片这一媒介,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这部纪录片不仅记录了潮剧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更展现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镜头,潮剧的精彩表演、服饰、音乐、道具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更多的人对潮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而这位主编先生,正是推动潮剧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仅将《全元戏曲》这一刊物发扬光大,更是在潮剧对外传播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精神和付出,让我深感敬佩。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都成为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关注羊城派(pai.ycwb),更多新闻资讯和报道等你来。在这里,你不仅能了解到的社会动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位主编先生的故事,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精彩内容将在羊城派上呈现。
在此,向所有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努力的人们致敬。你们的付出和坚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