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的胡金牛教授,以其官网个人简介中独特的“弹幕式”自嘲风格,成为学界备受瞩目的“网红教授”。他的简介别具一格,充满幽默与自嘲,引发了广泛的网络热议。
一、简历中的自嘲艺术
胡教授的简历独具特色,他勇于在简介中加入幽默自嘲的元素。在本科至研究生阶段的空档期,他标注了“不要问中间经历的一年”,引发网友猜测,甚至被戏称为“考研二战”。谈及自己读研的初衷,他坦言“当时找不到工作”,而博士后的经历更是直白地表示为“主要是为了生存”。
在描述自己的研究方向时,胡教授也毫不吝啬自己的幽默天赋。他自嘲部分领域“目前火得一塌糊涂,其实都是为了生存”,并配上表情符号。他甚至调侃自己的研究领域称,“最近才发现蒙做天文的比蒙做核物理的专家要容易一点”。这些自嘲的言论不仅令人捧腹大笑,也让人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幽默感。
二、网络热潮与校方态度
胡教授的自嘲风格赢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他们称赞其为“有趣的灵魂”“坦诚又可爱”,并认为这种风格打破了传统教授刻板的印象。部分网友还感慨他的自谦中带着凡尔赛式的自豪,如他在30岁前取得多国学位、发表50余篇论文等。
随着胡教授的简介走红,他的个人主页浏览量也急剧上升。南开大学对于胡教授的这种行为表示支持,并明确表示官网简介由教师自主撰写,校方不会干涉。
三、学界评价与延伸影响
胡金牛教授的简历走红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此类自嘲让学术简历回归真实,塑造了更生动的教师形象。同院的其他教授也以幽默的方式加入关注行列,如物理学院的陈璟教授,其简介同样引发关注。他的第三人称自述“应拿不到诺奖,只做感兴趣的课题”,以及对科研的“智力游戏”形容,都展现了学术界的多元与包容。
胡金牛教授的简历走红现象不仅反映了公众对学术圈“去权威化”表达方式的认同,也展现了高校包容多元教师形象的文化环境。此类案例为学术传播提供了“破圈”新思路:以真诚幽默消解距离感,增强公众对科研工作的共鸣。胡教授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学者的真实一面,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科研工作的乐趣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