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发年龄阶段
早期表现:多数患儿在1-3岁表现出明显症状,但部分警示特征可能在6个月至2岁就已出现,如对名字无反应、缺乏目光注视等。
诊断高峰:2-4岁是干预黄金期,此时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等症状更为显著。部分症状明显的孩子甚至可在1岁左右被发现。
2. 性别差异
男性居多:男女患病比例约为3-4:1,且男性患者更易表现出攻击性、多动等行为,女性则更多表现为社交退缩。
智力水平关联:高功能孤独症中男性比例更高。
3. 发病率趋势
全球数据:美国CDC统计显示约1/88儿童患病(2012年数据),中国部分调查估计发病率约0.74%-1%。
年龄组差异:4-6岁儿童发病率高于13-17岁群体,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4. 其他相关因素
遗传与孕期影响:父母高龄、孕期感染、代谢异常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神经发育异常:患儿常存在脑区连接异常或神经递质失调。
若发现孩子有社交回避、语言发育滞后等表现,建议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