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光是执行力和创新力已经不够了,想要在未来生存下去,个人和公司最需要的是「未来力」。「未来=想像+创新+执行」,杜拉克不败公式让你打赢职场角力战!
什么是未来力?
「想像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它!」彼德杜拉克这句名言一直被世人尊为金科玉律,以这个逻辑所写下的公式就是「未来=想像+创新+执行」。
过去一世纪,全球企业史是由「创新」与「执行」这两件事所建构的,不管在商学院或各大企业,莫不拚命在「研发创新」和「执行性能」两件事上下功夫,但如果我们回顾一个故事就马上可以发现,「想像未来」这件事为何比「创新」与「执行」更重要了。
打赢世纪电脑战
1975年比尔盖兹创立微软,那时他大学学历都没有,和当时学术界与各企业最顶尖的科技人才比起来,他也许在技术上仍然差一截;当时比尔盖兹所想像的未来是「个人电脑时代」,而当时全球主流的电脑大厂所想像的未来却是「大型电脑操作系统」。
当时电脑产业的大老们几乎没有人相信,30多年后的今天,是这样人手一部电脑的时代,大家都认为电脑永远会是需要一整个房间来装的庞然大物,而且是像劳斯劳斯轿车那样昂贵的奢侈品。
结果,比尔盖兹用他对未来的想像力赢得了这场世纪电脑战争。试着想像,如果当年电脑大厂所想像的未来也是「个人电脑时代」,那今天全球电脑产业的局面也许就大大不同了。
同理可证,成功之后的微软和Yahoo!对于网络的未来想像不同,也有了后来的Yahoo!,成功之后的Yahoo!和Google对于世界的未来想像也不同,所以有了今天的Google。30多年来,地球上有太多的故事证明「未来想像力」比「创新力」和「执行力」重要太多了,再会创新、再会执行,一旦想错了反而后果更惨,愈用力,死得愈快,所以,关于想像未来这事,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啊!
「培养未来想像的创造力、建构未来挑战的方法论、蓄积未来世界的思考与展现未来理想的实践,从想像开始,进而去思考未来、分析未来,掌握未来、实践未来。」政大校长、也是知名策略学者吴思华认为,未来力包含了对未来的想像、分析与实践。
他也把这样的想法导入一项由政大和资策会、工研院合作的学研专案里,甄选了102位研究员,进行一项名为「愿景2025,未来力实验室」的未来想像工程,试图为台湾的未来产业探路,从社会发展的脉络和产业的成长轨迹进行这项研究。
「愿景2025」的研究员绝大部分都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并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和产业的历练,但吴思华认为这样新生代的特质,正是这些年轻人进行未来想像时最重要的资产。
发想台湾新蓝图
吴思华说「让他们从人性的需要出发,完全没有包袱地去思考和发想,未来的台湾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和产业。」
「愿景2025」这个团队将以一年的时间,以这群年轻研究员为核心,结合政大和资策会与工研院等三方资源,走一条和台湾过去产业研发历程不同的路,针对生活服务的软产业分析与想进行像。
目前,这个团队刚完成第一个月的成果报告,回顾了台湾过去60年的社会和产业发展,做为想像台湾未来的依据。
国外不少企业早已把管理未来的能力,当成是策略的一部分,曾经来台培训过不少产业顾问的瑞典Kairos顾问公司就是以「管理未来」为主力产品。
左右产业竞争力
Kairos集成了各方实务与理论经验,发展出一套预测未来的工具,并设计出一套研讨会的方法,把这套工具和相关知识导入客户的组织里。
台湾学术界和研究界,有不少人受过Kairos的「未来力」训练,上过这套课程的台湾产业界人士并不多。
「未来其实是可以靠一群人想像和管理出来的,只要方法对并且持之以恒。」Kairos的创始人Mats Lindgren常在研讨会里,用这句话来激励和引导学员想像未来。
他说,历史的时空就如同海洋,每一个趋势都有迹可循,所以,「未来其实是有方法管理的。」
看来,不管未来是否能被想像和管理,从各种理论和实证看来,「未来力」这三个字已经无庸置疑,将成为下一波产业界竞争力的关键字。 (以上转载自经济日报2009.09.24,更多职场评论,请见「吴仁麟的博客」)
<以上反映作者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