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不好,达不到业绩,现在每个业务员都处于「内外交相逼」的时代。行销预算被删掉,交际费被限制,但业绩照样要高成长。更糟的是,过去只要跑得勤,就不愁没订单,但现在有愈来愈多不确定因素,叫人措手不及。有太多太多业务员跌入工作无力推展的苦恼里,但问题是找不到失败的原因。他们就像发出一种集体呼喊「我像过去一样努力,为什么现在没有用?」不过,再怎么不景气,还是有一群业务人员的业绩可以不断成长。他们的秘诀到底在哪里?
星期一下午的上班时间,忠孝东路四段巷子里的漫画店「open book」,却来了一群穿西装、打领带、随身带着笔记型电脑的上班族。在小包厢里坐定后,各自开始看报纸、打电话、用电脑;有些人则干脆脱下西装,假寐片刻。这家24小时开放的漫画杂志店,是很多业务员喜欢来的地方。
为什么? 因为「老板都不喜欢业务员待在公司里,但实际上又没那么多案子可接,」30岁,在科技公司当业务的小钟说。这里位居闹区,1小时只要62元,比星巴克便宜,又可以免费打市内电话,他自己也会跟同事来坐坐,看看漫画消磨时间。
不景气已经持续快3年了,从「open book」的窗口望进去,也看见许多兵疲马困的业务员,对市场竖起了白旗。
「这3年很多人放弃做业务,都说景气不好赚不到钱,要辞职先回家休息,没想到左等右等,看不到景气好,再回来做业务已经断了人脉和经验,做得更辛苦,更落后同事一大截,」一位媒体的业务总监表示。
许多的业务都对不景气「没办法」。外在无法控制的经济因素,让所有达不到业绩的理由合情合理,有人选择暂时休息工作,有人躲在漫画店里过日子。,这绝非是场一面倒的战役,因为镜头一转,你马上就发现有人不但继续冲锋陷阵,更可以抢下上亿元的业绩。
59年次,艾群科技金融业务部经理杨盛国,今年已经连续第五年入围公司的「Top sales」候选人,其中有两年当选超级业务员。去年他的团队,业绩是1亿3千万,今年目标调升到1亿8千万。逆势中还要成长,他看来却并不焦虑。
去年他刚接下的新客户,是刚进入《天下杂志》最新一千大金融业排名前十大的金控公司。「我从来没有达不到业绩过,」一小时的采访中,手机响个不停的杨盛国说。事实上,他才当业务第二年,年薪就冲破百万。
同样像陀螺般转个不停,62年次,美商奇异亚洲医疗设备客服部业务主任刘大维,去年也因为业绩表现优异,突破百万美元(约3千5百万台币),今年4月被拔擢成中国大陆南区客服业务主任,辖区涵盖10个省份。
深夜11点,他还待在客户处赶不回来。「我睡得很少,」拖着一个大大行李箱,里头装满文档的刘大维带点疲惫地说。忙到凌晨才回家,第二天一早又出发,对他早就是家常便饭。台湾有数百万人在各行各业担任业务员。为什么同样是不景气,一种职业,却决定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空前焦虑的时代
上104网站键入「业务」两字,马上出现上万个职缺。对企业来说,业务永远都不够。但它也是折损最快的工作。大环境不好,达不到业绩。「很多人出局,」一位媒体广告业务总监叹口气说。大家普遍的想法都是「既然这么难做,何必现在做呢?」
她的部属就像走马灯一样,「一直进来,又一直筛出去。」事实上,现在几乎是每个业务员压力空前,而且「内外交相逼」的时代。在公司里,老板要追求利润,改善财务数字,对业务丝毫放松不得。但业绩目标高举的,资源却减少了。
「行销预算都被删掉,业绩照样要高成长,」这是许多业务忍不住语带苦涩的抱怨。企业若要精简支出,最容易先拿交际费开刀。亲自批阅每笔交际费的声宝总经理何恒春不讳言,他要求业务员「少请客」。今年一月到现在,何恒春还没有收到一张交际费报帐单。
这些都还是。最重要的,过去以为只要肯努力、跑得勤,就不愁没订单,但现在有愈来愈多不确定因素,根本超乎常理、经验,完全叫人措手不及。
像SARS疫情蔓延,全台湾旅行业有10万人大受冲击。本来四月是旅游的小旺季,九成旅行社却被迫裁员、减薪,数以万计的业务员顿失生计,不得不加入失业一族的行列。
东南旅行社海外旅行事业本部副总经理廖培沅不禁摇头说,入行33年,他「再没有看过比这更糟的状况,简直毫无着力点。」专门提供业务员销售训练,英商荷士卫国际、台湾分公司合伙人戴雨金观察来上课的学员,发现他们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就像发出一种集体呼喊「我像过去一样努力,为什么现在没有用?」
新的竞争模式
除了不可测的天灾人祸,戴雨金分析压力的源头,其实来自业务员面临的竞争模式,已经与从前迥然不同。第一、微利时代,客户愈来愈精明。「只要有一个业务员拜访过,他就变成非常smart的买家,」戴雨金指出。传统的业务员,偏重产品说明,而非发掘客户需求。光靠口才就能感动客户的做法,现在完全行不通。
,大部分企业也没有意识到时代进化,仍然只偏重业务员表达技巧的训练。一味逼迫业务员追逐业绩的结果,「变成一种反激励,」戴雨金说。
尤其各种产品同质性愈来愈高,业务员即使使尽力气,也很难凭空创造差异性。面对消费者捏紧荷包的高姿态,只好拼命满足对方天马行空的要求。于是保险业务员得替客户看家、看小孩;一通电话,广告AE得赶去替客户吃饭买单,权力不对等的场面愈来愈普遍。
有太多太多业务员跌入工作无力推展的苦恼里。但问题是「他们找不到失败的原因,检讨方向根本是错的,」戴雨金一针见血指出。
面对环境剧变,成功的业务员就像变色龙,永远都是嗅觉最灵敏、最早采取行动因应的一群。早在10余年前,安泰人寿处经理,连续两年当选美国百万圆桌超级会员的冯金城就发现,滔滔不绝、舌灿莲花的口才,再也不是业务员必胜的关键。
秘诀 1发掘客户也不知道的需求
今年是冯金城入行第20年。他比较,从前保险业务员的工作型态,偏重「拒绝承接」。客户只要丢个「NO」出来,业务员就得急急忙忙想套说辞化解。
但与其死命推销客户根本不需要的产品,冯金城宁愿像个心理学家般,把力气花在倾听与发问,慢慢诱导客户找到本来自己也不知道的需求。他翻出自己的宝贝笔记本,每一页都钉上名片,底下密密麻麻记录着跟这个人接触的经过。冯金程瞄准台湾最忙、也最富有的族群攻坚,他估计,自己至少拜访过台湾5%到10%的电子业老板。
他从不急于成交。总是先抛个问题「你有做财产赠与规划吗?」「没有?为什么?」对方不耐、抗拒,都不要紧。每隔一、两个礼拜,冯金程就尝试跟对方联系一次,提醒他这个问题,甚至帮他做好一系列的精算规划,做与不做的结果比较。
去年冯金城签下一张20年合约,保费收入4千万,就酝酿了将近14个月,客户后来主动要保。这还不是最长的纪录,冯金城曾经经营一个客户长达8年。「销售不是赛马,而是马拉松,」冯金城很有耐心地说,「赢自己比赢别人更重要。」
,如此的投入,有时不免令人心焦。特别在老板紧迫钉人要业绩的时候,长线未必及时带来大鱼。这时候格外需要管理广大客户群,按短、中、长期分群规划的技巧。天上永远不会空自掉下生意来。艾群科技金融业务部经理杨盛国就说,去年做到的1亿3千万中,「顶多只有3千万,有运气的成分。」
秘诀 2领先嗅到未来潮流
所谓规划,不只是掌握客户的年度预算,还包括谁有决策权?这个案子,跟客户的其他策略,到底有什么关系?甚至,未来的潮流在哪里?
眼光要看准,得摆脱从业务角度窥市场。「我就是老板,」杨盛国这样定位自己。刚到艾群时,他本来负责教育单位。但跑了8个月,很快就发现量没那么大。他观察政府部门很有机会,于是先跑出几个成功案子,再自告奋勇,当时这是艾群内部还没有人开拓的处女地。现在他负责金融事业,过程也如出一辙。
除了识见独到,杨盛国的个性,很容易跟人交朋友。刚看过的杂志、听到的消息,他马上能转为自己的见解,跟客户侃侃而谈。同事眼中,他是最善于与人建立关系的高手。但关系与专业,往往也是许多业务员思考工作时的两难。龙蛇混杂的商场中,要成就一宗生意,到底多少因素源自关系、人脉,多少又来自所谓的专业?
在业务的圈子里,流传着许多人因为关系成功的故事。有人靠送礼、有人靠应酬、有人靠打球。还有人透过私底下跟同业合纵连横,联手包围客户。只是,太依赖关系,经常是种风险,因为人会换、身分会转变。杨盛国坦率地说,关系固然重要,但「有专业能力,生涯才可长可久。」
秘诀 3用专业建立影响力
「关系像张门票,可以加速,但绝非决战点,」不笑的时候,有张业务人少见的严肃脸孔,却从事业务长达21年的台湾IBM经销事业处专业经理钟启芳譬喻。
最近盖洛普机构两位资深顾问史密斯(Benson Smith)与鲁提格利亚诺(Tony Tutigliano)出版的新书《发掘你的销售长处》(Discover Your sales Strength),指出同样的观点。作者认为,业务员普遍有人际关系的迷思,但最顶尖的业务员,对客户发挥的应该是「影响力」。两者并不一定画上等号。而中间的触媒,经常是比客户更齐全、更领先的产业知识。
以钟启芳归属的系统事业处业务团队来说,去年全年业绩成长26%,第四季比起前年同期,成长率更高达55%。钟启芳负责大型金融机构。每天,他规定自己至少拜访两家客户。但谈的不是生意本身,「而是他们的生存之战」。
他会把客户的工作内容说明书,带回来慢慢研究。从企业金融萎缩、消费性金融兴起的趋势,到行库纷纷合并的冲击,钟启芳像个小型消息交流站,再加上自己用功,他的角色更像客户的伙伴,让客户每次跟他见面,都觉得有收获。
无形之间,等于累积自己的影响力。等到客户有需要,说话份量不同。以前,钟启芳还跑过农渔会,结果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茶道与渔业专家。
他的策略,其实也与台湾IBM培育业务员的走向不谋而合。钟启芳的主管,系统事业处业务经理薛淑菁指出,从前年开始,台湾IBM就要求每个业务员都通过4项有关信息服务的认证。「我们要从业务转型成顾问,」她说明用意。专业乘上积极的态度,无疑是弥补关系不足最有效的药方。
秘诀 4把对的事做得更好
60年次,美商默沙东药厂台湾分公司地区副理林泽民,对此尤其感受深切。他的客户是中部的教学医院与药局。众所皆知,医疗产业的生态最复杂,各种台面下的促销活动千奇百怪,在健保给付的压力下,低价的杀伤力又特别大。
在默沙东当业务,没有太多议价空间,公司也不给业务员预算请客、招待。就算公司把这些钱都投入研究,提供医院丰富的卫教资源做后盾,但要怎么突显自己?一度是林泽民很大的困扰。每天早上,医院里都有一排药厂代表来站岗,等着医生进来看诊,跟他道早安,问候他「医师好」。但林泽民要求自己「一定要搭着他的肩,送他进诊间。」「别人只是“Do the right thing”(做对的事),我要 “Do the right thing right”(把对的事做得更好),」他坚持。
医师看到药厂代表,多半避之唯恐不及,能跑就跑。有位医师脚程超快,林泽民硬是追着他跑了两次,差点要穿球鞋来。第三次,那位医师就回头跟他说「你不用跑了,我记得你。」有时候,医生会请药厂代表收集数据。一般人总是请国外公司代查,再原封不动寄过去。但林泽民会每篇文章分类放好,再加上自己的补充。
在细微处用心,就算不特意交际,他的客户反而会自动区隔「那种事不用找他啦!」去年,林泽民团队销售的高血压、高血脂药物,做下1亿2千万业绩,当选台湾默沙东的年度「超级战队」,还拿到两个停车位。
秉持一样的做事态度,台湾升阳电脑制造业业务经理张康龄,每次见完客户,一定要在离去前列出行动方案,约好下次见面时间,不管客户有没有做下决定。
回去以后,张康龄还会把结论寄给客户,告知对方自己开始动员,准备提供服务。「你要把他的schedule(时程)拉到你的schedule上,」张康龄说,第一步就要跑得比对手快。一样都是业务,有些人能一做大半辈子,平步青云;有些人却还来不及熟悉,就提前夭折。归根究底,「做业务其实在做人,」一位资深业务经理人说。钟启芳也有同感。不管再会经营关系,时间一长,「最终会露出真实的自己。」
秘诀 5看见业绩,更要看见「人」
谈做人,耐操、耐烦、同理心,永远是不变的真理。32岁,信义房屋永和乐华店百万经理人卢香曲,几乎每年都上公司业绩龙虎榜。光今年1到4月,她就为公司赚进300多万。难得的是,卢香曲看来总是心情很好,说几句话,就爽朗地咯咯笑开。
其实卢香曲并非没有遇到「奥客」的经验。她碰过很多棘手、繁琐到难以想像的案子。她曾经为由金门迁居来台的客户找房子,对方因为缺乏安全感,竟然要卢香曲签下「不调店、不离职、不升迁」的切结书;她也曾经陪着客户选家具,帮她买最喜欢的墨绿色拖鞋,知道对方不喜欢旧门牌,还打造个新的送给客户。
说起来,有些要求实在很不合理。但卢香曲通达地说「将心比心,不要只看到业绩,也要看到客户。」人会挑剔,背后一定有原因。美商奇异亚洲医疗设备客服部业务主任刘大维会如此忙碌,也是抱着「帮客户多想一点」的同理心。
深夜回到家,他经常还会继续花时间整理数据,甚至运用奇异最擅长的科学品管手法「六个标准差」,帮医院客户分析门诊量、病人等候时间。「他(指客户)也有老板,你要帮他想想,他怎么去说服他的主管?」刘大维说。
每个超级业务员都有不同的成功撇步。但他们共同的特性是在身上完全找不出不景气的痕迹,不管经济成长、失业率这些数字多怵目惊心,这些超级业务员还是时间不够用,总是有拜访不完的客人、走不尽的行程,要找他们,安安静静地吃顿饭聊聊,简直比登天还难。
秘诀 6打不死的拼战精神
同事间暱称「小妈」的东南旅行社海外旅行事业本部经理沈淑贞,是部门里排名第一的业绩资优生。过去,她常常「忙得跟疯婆子一样,」沈淑贞打趣地形容。遇到如今风雨飘摇的时刻,多数同业都赋闲在家,东南虽勉力维持不裁员、不减薪,但工作量总该大幅缓解?
只见沈淑贞仍然不时紧张地望着手表,时间到了,「我要去荣总,」她站起身说。不是去看病,她在荣总有几位熟识的医生,平常太忙,「现在刚好去联系感情,引诱他们到别条旅游线去,」沈淑贞半开玩笑地说。
东南旅行社总经理李清松,更带头做「打不死」的示范,他干脆推出超低价内部员工旅游团,公司补助一万元,鼓励员工渡假兼散心。「这时候要来练兵,」边说,他边递过行程报价单,对记者说「你们有没有兴趣?」他接受采访,不忘反过来做业务。
为什么一种职业,决定两种不同的命运?「你是看到才相信,还是相信才看到?」卢香曲反问。对市场永远有不放弃的信心、不中辍的努力,就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