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天下杂志出版《总裁闻思修》,更多内容>>
我很喜欢星巴克咖啡这家公司,不仅喜欢创办人霍华.舒兹(Howard Schultz)的故事,更喜欢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
霍华.舒兹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是卡车司机,在一九三○年最不景气的时代,父亲车祸受伤住院,马上失去了工作。他看到资本主义下,商业竞争激烈,以及人性如何地被扭曲,立誓,将来自己如果有所作为,将好好照顾员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从中南美进口咖啡豆,那时咖啡很贵,遂将咖啡冲泡得很淡,这是今天美式咖啡要大口喝才像咖啡的原因。咖啡太淡不好喝,在霍华.舒兹的眼中变成商机,他将义式浓咖啡改造,变成今天大家爱喝的咖啡饮料。咖啡饮料与咖啡不同,却比咖啡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霍华.舒兹把员工当朋友、当伙伴。听到星巴克内部称员工为伙伴,我第一次体会到,服务业与制造业竟有这么大的不同。服务业最重要的是人,干部与员工的二分法不应存在。因为服务业都是劳心的人,所劳心的事虽有层次,但待人所需的热忱并无二致。
「热忱」是所有星巴克伙伴的特质,也是吸引我的最大因素。
每一个星巴克人,都有像咖啡一样的热忱,那热忱在每一家店表现出来,就是店的热忱。而店的的热忱就是这一家店成功或不成功的重要指标了。例如,我们有一个训练的名词叫「Drink Calling」,意即当顾客来点咖啡时,伙伴便会亲切打招呼,「Hi,林先生今天喝什么?」我说,「摩卡咖啡」。伙伴便会重复说我们的摩卡是什么豆什么豆,然后站在旁边的伙伴会再覆诵,先生我帮您做摩卡,然后做好摩卡的人会说,「先生这是您的摩卡,很香哦!enjoy!」这一连串的语言,让人觉得我这摩卡是在很热心的过程创造出来的,喝起来更觉得好喝。店里伙伴在这样的气氛中工作,每个人都很快乐,慢慢累积,这快乐的气氛融入了咖啡,便形成星巴克咖啡的文化。
因为喜欢星巴克的文化,所以当初决定代理之后,我便开始思考Starbucks这个字,怎么译为中文。Starbucks的名字来自《白鲸记》,那位与鲸博斗的老人,手上永远一杯咖啡是他毅志的标记,Starbucks是这位老人的名字。以此运用到咖啡公司的品牌来命名,可说是神来之笔,非常恰当。但这英文的文化,要译为中文就不容易传神了。
在台湾之前,中国北京已有星巴克咖啡,北京把Starbucks译成「星元」,Star是星星没错,bucks是一元两元的元也没错,但译成「星元」总觉得不对味。听起来像中文的品牌,而且没有国际性的感觉。所以我在长久思考之后,把Star保留为「星」,把bucks音译,译为巴克。「星巴克」诞生了。后来北京也从善如流改为星巴克。
星巴克今天已成年轻人的时尚消费,是生活的一部分,星巴克咖啡味道迷人,这是星巴克「身」的部分,工作热忱服务亲切,这是「心」的部分,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强「心」的部分,加深「感觉」,使艺术、文化、音乐等形而上素养成为咖啡搭配的氛围,这品味的附加越多,星巴克的独特性越明显,越能与有品味的顾客打成一片,成为不可取代,像家一样的第三空间。
美国星巴克的咖啡豆来自世界各地,坚持以人工选豆,不用机器,其思维是反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不想让长期为星巴克工作的伙伴失业,就像当年霍华.舒兹的父亲失业一样。而且还在咖啡产区设置医院做公益,知道自己喝的咖啡里,有这样的爱心在,你不觉得很独特吗?
我相信,手挑的豆子有人的能量在,与机械作业是不同的。就像艺术品与工艺品不同一样。这是星巴克之所以能成功的「灵」的部分。
而且「灵」的部分散布在每一个工作伙伴的心中,有爱心意识的伙伴越多,全台湾星巴克咖啡的灵的比例就越高。而且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把爱心呈现在所做的事与物上,才看得到爱心的绩效。,工作的热忱,要以爱心为基础,才是真热忱。没有爱心为基础的热忱,容易打折扣,例如说,我今天很累,就少讲两句话,少一个微笑,那么咖啡的味道就不同了。
爱心可以呈现在企业的任何地方,真心诚意地打招呼也是一种爱心,那招呼会使接受到的人,觉得更加亲切。
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如果我是那深情看着婴儿的妈妈,而将看着婴儿的感觉转移到工作上来,以这样的感觉对待每一个人,相信这训练并不是「假仙」,而是借由这看婴儿的感觉,体会如何扩大为慈悲心。日日这样训练自己,使自己的身心灵与公司的身心灵合一,这样,你不觉得这工作很美吗?
当星巴克的伙伴们,都能自发性地有这种「爱心意识」的素养时,相信就能像那深山中,孤独念着六字大明咒的老婆婆的茅草屋会发光那样,我们每一家星巴克也会发光。
到这种程度,谁敢说星巴克只是一家卖咖啡的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