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不能忍受平顺的人生。看到前面康庄大道,他们就改道,另辟蹊径,转弯再转弯,希望看到不同的风景,遇见稀奇的人事,走出独特的道路。
「泰丝大王」金汤森(Jim Thompson)就是这样选择了自己的曲折人生。
步入中年之际,他以美国情报员的身分来到泰国,在全然陌生的异乡,找到奇异的归属感。此后二十年为泰国人、泰国艺术、泰国丝织欢喜效命,创造了泰丝与他自己的命运。
距今超过百年,一九○六年,金汤森出生于美国东岸德拉瓦州的富裕家庭。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宾州大学研习建筑。整个三○年代,他在纽约市当建筑师,设计了东岸各州好些建筑,尤其擅长传统乡村宅邸。
他相貌堂堂,个性随和,在纽约和费城的上流社会很受欢迎,又从一位堂叔继承到不小的遗产,生活无虞,看起来前途坦荡,令人羡慕。可是他一点都不满意他的人生。
有一种骚动在啃噬他的心灵。
欧洲和亚洲都在打仗,他不能安于静谧庄园、跳舞打猎。一九四○年,这位三十四岁的建筑师弃文就武,成为军官。美国参战后,他请调至华府刚成立的「战略勤务处」(OSS),这就是中央情报局的前身。
一九四二年汤森受完情报训练,到北非参与法国反抗军的敌后工作。盟军在欧洲战场获胜后,他请调太平洋战区,奉派到中缅印交界的日军占领区。一九四五年八月,汤森志愿率队跳伞进入泰国打游击时,已因军功升至陆军少校。
没想到,载运他们的C-47战机飞到泰缅边界上空时,驾驶员兴奋宣布「战争已经结束!」日皇投降,战机返航仰光。
追寻泰丝遗迹
几天后,汤森改以接收大员的身分进入曼谷,担任OSS曼谷站长,还临时代理美国领事业务。他亲身接触泰国的传统与文化,亲眼目睹那纵横交错的运河,金碧辉煌的庙宇。
一九四六年底,他奉调回美,立即办理退伍。既不想受中央情报局管辖,也不愿回复到纽约的建筑师生活。
那两种人生,他都不要了。他爱上了泰国,魂牵梦萦的是曼谷。他相信泰国有锦绣前途,而他可以在当中发挥作用。
他到泰国东北寮人聚居的地区去探视了好几次,当地偏僻荒凉,几乎无路可通,土壤贫瘠,谷物不生,唯一能长的是桑树,当地数百年来以产制生丝为主业。早年,生丝都运到曼谷去给织工织成锦缎出售,但汤森造访时,这些生丝已无人问津,仅有少量生产,主要供家人自用。
生丝接近停产,织锦技术也已衰微。汤森循线追索生丝在曼谷的下落,发现只剩下一个叫做Bangkrua的边缘小村,有织工家庭聚居,保留了古老的丝织技术,但织工都已改营别业维生,不相信丝织产品有外国市场。汤森去看他们,以高价现金购买存货,鼓励他们继续生产。他挑选的织锦,或葱绿配紫红,或宝蓝配艳粉,有的还掺杂金线银丝,非常抢眼。
提着几箱子样品,他直飞纽约,透过旧识介绍,长驱直入时尚杂志《Vogue》主编柴丝(Edna Woolman Chase)的办公室,把一块块泰丝舖展开来。几个月后,服装设计师华伦提娜穿着淡紫色泰丝衣裙的照片就刊登在《Vogue》杂志上,图片说明上提到了汤森。
回到泰国,美国方面陆续有人向他订货,他就请认识的织工制作。原本全无信心的织工渐渐恢复全职织锦。一九四八年底,泰丝公司(Thai Silk Company)成立了,这些织工都是股东。汤森坚持这公司应为泰国人所有,五百股中,五一%属于泰国人,四九%属于外国人,汤森自己最多时只占九十股。
不过三年,他已成为举世知名的「泰丝之王」,产品为欧美上流社会时髦仕女所争购。虽然不是大股东,在世人眼中他却等同于公司,等同于「泰国丝」。他经常接受欧美媒体的访问,他丰富的个人经历和他深情灌注的美丽泰丝交织成传奇,在西方传颂。
很多人甚至以为泰国丝根本是他发明的──这样的想法也不无道理。传统泰丝固然有其特色,现代化的功劳却全属汤森。他引进好几种新科技,大幅提升泰丝的质与量。他坚持采用瑞士进口的高级速染化学染料,取代传统所用,水洗即褪的草染。他自己先学会,再一个一个教织工使用新染料。
西方美学+东方想像
今天泰丝享誉世界的鲜艳大胆色彩组合,也是他定的型。他的离职员工出去开新的公司与他竞争,肆无忌惮地抄袭他的设计,以致全泰通行,人皆以为是泰国古风。他的灵感有些的确来自曼谷国家博物馆里的古老泰丝图样,但搀入了他的西方美学素养,他的东方风情想像。
擅长绘画雅好艺术的他,眼光独到,凭借灵感和直觉,站在梭子旁边,指导织工把色线一根一根织入,尝试各种组合,像画家使用色笔。他创造了几千种格子图案和印染图案,绝大多数受到欢迎。
他极力压低姿态。他让出股份,拒绝加薪,甚至想退出经营,因为他觉得泰国还有别的传统工艺,值得介绍给全世界。他痛心泰国迅速西化,想凭一己之力保存传统建筑及艺术品。
在这样的心情下,一九六七年夏天,他应新加坡友人之邀,前往马来西亚山区避暑。一天午饭后众人小睡时,他独自进入丛林漫步,从此未再出现。这无法画上句点的终结,引发诸多揣测,让他的传奇更添神秘。
今天观光客到曼谷,总不免受到耀眼的泰国丝绸吸引,旅游指南则建议游客去参观「金汤森博物馆」──他生前的居所。那已消失的传统泰式生活,那理解尊重的美学态度,那勇往直前的人生追寻,四十年后仍令无数人低回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