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唯有经历挫折失败,才能培养成功特质

  • 心理师
  • 2023-05-31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兰道夫明白,想让年轻人培养出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做一件非常可能失败的事情。有些事情先天上风险就很高,例如做生意、运动比赛或艺术工作,很可能会碰到惨败—却更能够借此达到真正的、原创的成功。

本文出自远流出版《孩子如何成功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养方式》,更多内容>>

要成功,必须先经历过失败

杜怀维达尔是河谷乡村学校(该校是纽约著名的私立名校)国中与高中班级的英文老师,也是该校2001年班毕业的校友。由于他是非裔美国人,在学校教师休息室中一直是个稀有动物。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是该校高中部唯一的黑人老师。

维达尔在纽约布朗区区长大,由担任秘书的母亲独立抚养,继父则是电工。高中时他拿到奖学金,前往河谷乡村学校念书。他告诉我,虽然他喜欢这个学校的丰富资源与课程的挑战,但也很难适应白人同学的富裕生活。九年级时,他与一位女同学被分在同一个小组进行学校作业,女同学请他到她位于曼哈顿上东城的家里做作业。他告诉我,「我永远忘不了那次经验。一进她家,我瞬间怔住,怎么有人如此有钱!」他说,这次经验让他开始和许多班上同学保持一点距离。他在河谷乡村学校念书的那几年,从来没有邀请白人同学到他家,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跟他们实在差太远了。

直升机家长并没有真的了解孩子情绪

维达尔现在当了老师,他的学生都来自富有家庭,差别只在于有些人家很有钱,有些人家则是超级有钱。但这也让他能够更细腻的观察有钱孩子。虽然他说自己的身世很不起眼,但从小他母亲就非常支持他,他需要找人讲讲话时,妈妈也一定会倾听,这是他力量的来源。不过,他的学生们与父母的距离似乎比较远,他观察到许多学校老师口中形容的「直升机家长」他们永远在孩子头上徘徊,一看到孩子需要帮忙,立刻俯冲而下。但他说「这样做并不代表家长们了解自己孩子的情绪需求,更不代表他们愿意花时间与孩子相处。」

有一天我在河谷乡村学校采访时,刚好是学校的「专业发展日」。校长兰道夫安排全校老师观赏〈力争碰壁〉(Race to Nowhere)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描述美国一群条件最好的高中生如何面对压力的故事,早就是许多富裕社区的地下热门片,只要学校、教会或社区活动中心放映这部电影,成百上千忧心忡忡的家长就会出现。这部电影描绘当代美国青少年的阴郁处境,剧情一路高潮迭起到一位资优女学生自杀。这位女学生自杀的原因,很明显的是因为她在学校或家中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成功压力。〈力争碰壁〉似乎有很大的感染力,许多老师感受到电影剧情的力道,散场后一位老师跟兰道夫讲话时,眼中还带着泪水。

毁了孩子的教养方式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美国人养育与教育富裕小孩的制度与方法其实是在毁灭他们,〈力争碰壁〉这部电影出现后,更凝聚了这股看法。

电影的主要角色是北加州马林郡的心理学家玛德琳莱文(Madeline Levine)。她写过一本畅销书《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在书中引用各种研究与调查支持她的论点,亦即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国中起出现情绪问题的比例,高到让人意外。

玛德琳说,这绝不是人口调查的统计异常,而是在美国富裕家庭养育孩子的方式直接造成的结果。她认为,在今天的富裕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距离比其他家庭更遥远,但却又更坚持孩子要有更高的成就,这两种影响可能化合成一种有毒物质,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强烈羞愧与绝望感觉」。

《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书中引用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桑妮亚路萨(Suniya Luthar)的研究。桑妮亚过去10年的研究主题是富裕家庭孩子面对的心理挑战,已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她也曾应兰道夫邀请,参加了2007年在劳伦斯维尔高中举办的研讨会)。

桑妮亚刚展开学术生涯时,主要兴趣是低收入家庭青少年面对的问题,到了1990年代后期,她认为需要一个相对优势的人口对照组,才能更了解劣势都会地区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于是她进行了一项研究,对象是两组十年级学生,每一组的人数约两百人。其中一组大部分是白人,多半住在富裕的郊区;另一组多半是非裔美人,大部分住在贫穷的城市社区。

桑妮亚出乎意料地发现,富裕组青少年饮酒、抽烟、吸食大麻与更强烈的非法药物的比例,超过贫穷组的青少年。住在富裕郊区的女孩中,有35%曾经使用过酒、烟、大麻或更强烈的非法药物,但只有15%的市中心贫穷女孩曾经使用烟酒、大麻、禁药。富裕女孩有忧郁倾向的比例也较高,其中22%的女孩经诊断确定,她们明显出现忧郁的症状。

这个研究出来后,另一所位于富裕社区的中学马上跑来找桑妮亚,于是她花了好几年追踪研究这所学校的学生。结果发现,这些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中,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出现了多重且长期的问题,包括使用烟酒等有害物质、忧郁与焦虑程度高、学业经常遇上困难等。

依附父母程度会影响孩子行为

但这一次桑妮亚除了搜集学生心理压力与偏差行为的数据外,也询问学生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结果发现对于社会经济地位两个极端的家庭来说,教养方式带来的影响格外显著。不管是很有钱或很贫穷家庭的青少年,如果他们依附母亲的程度很低,经常被父母批评,放学后家里没大人照顾的话,就可以预测他们在学校也会适应不良。桑妮亚发现,有钱人家孩子出现沮丧现象的主因是「过度的成就压力、与父母缺乏肢体的接触、情感上的疏离」。

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学助理教授丹坎龙(Dan Kindlon)曾经进行一项针对富裕家庭的全国性研究,发现了更多富裕家庭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他的研究成果于2000年集结成书出版。坎龙的研究结论与桑妮亚接近,即出身富裕家庭的学生,焦虑与忧郁的比例特别高,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明显。他发现,在富裕家庭中,常见父母与子女缺乏感情的交流现象,这样往往意味着父母会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若以收入多寡为指标,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父母,承认自己对待子女比较不严厉(和他们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相比)的比例,远超过其他收入程度的家长。

遭遇挑战是学习的机会

河谷乡村学校的可恩老师告诉我,她和校内其他老师经常讨论富裕对学生品格发展的潜在伤害。事实上,她曾经邀请坎龙教授到学校,对师生演讲这个主题。可恩说,他们学校里面很多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要表现优异,殊不知这种作法正好断绝了孩子们历练成长的机会。「我们的学生不太能忍受痛苦,其实是一点苦都受不了。他们老是被保护得好好的,只要他们觉得有一点不高兴,父母就跑来学校沟通。这时我们会请父母不要担心孩子遭遇挑战,因为这就是学习的机会。」

溺爱孩子会付出代价

可恩说,在该校的中学部,「如果有位学生成绩只拿到C,他的父母认为孩子该拿A的话,老师就会遭到很多质疑『你们乱讲!他明明报告就写得很好!』还有父母打电话来说『你们能不能多给两天时间,让他写完这篇报告?』这种想要给孩子一切、想要展现爱孩子的作法,其实是溺爱,会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牺牲了孩子的品格发展。不少家长会这样做,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严重问题」。

当代教养的矛盾

,这个问题不仅发生在富裕家庭,也是所有家长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是当代教养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我们为了保护孩子免于遭受任何危险和不安,为了给孩子一切,我们会急切地、几乎像生物本能般地去满足孩子的所需所求。在另一方面,我们多多少少知道,儿女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点点困境、一些挑战、一些他们可以克服的匮乏,甚至只是要让他们向自己证明,他们有办法克服困难。身为家长的,每天都为这些痛苦的问题烦恼着,,父母可以在家中承认自己面临这种教养的两难困境,因为没有外人会知道;但如果父母花了大钱送孩子去好学校,要在学校的公开场合承认这一点,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也正是河谷乡村学校校长兰道夫推动新的品格教育计划时,所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公立学校工作,薪水是由政府发给,工作内容是把学生培养好,让他们装备好进入成人世界,那么某程度上你是向社会大众负责。若你是在河谷乡村学校这样的私校工作,你一定会牢牢记住,你负责的对象是那些付学费的家长。,兰道夫校长想推动新计划时,必须面对这些复杂的因素—如果这个新计划是想要改善学生缺乏毅力、缺乏感激与自我控制等重要的特质,你等于是在拐弯抹角批评家长教养子女的方式,也就是说,你是在批评雇用你的老板。

有钱的家长把子女送进河谷乡村这样的学校读书,多多少少是有用意的(不过这些家长一定不会这样承认)。该校校友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成功人士著名音乐家、演员、知名媒体记者、州长、联邦参议员等。,河谷乡村学校已有104年历史,门下出过无数有钱学生,却很少出现能够改变世界的人物(抱歉了,杰出校友们)。这种富贵学校的办学宗旨向来就不是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成就,而是让学生更早站上起跑点,让学生在学校中发展人脉关系、建立网络,将来才不会从上层阶级掉下来。也就是说,这个学校贩售给家长的商品是保证他们的子女未来几乎不可能失败。

唯有经历挫折失败,才能培养成功特质

兰道夫明白,想让年轻人培养出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做一件非常可能失败的事情。有些事情先天上风险就很高,例如做生意、运动比赛或艺术工作,很可能会碰到惨败—却更能够借此达到真正的、原创的成功。兰道夫解释「唯有经历失败,才能培养毅力与自我控制。但在美国大部份注重课业表现的学校里,没有人会失败。」

在河谷乡村学校负责低年级品格教育的学习专家凯伦观察到,大部分该校的学生都看得到成功的大道就在眼前,差别只在各自成功的道路不一样而已。他们以后都会上大学,都会毕业,都会有高薪工作。如果他们不幸偏离了成功大道,他们的家庭几乎都一定会抓住他们,带他们回来;就算他们已经20多岁、30多岁,遭遇失败时他们的家庭也有可能带他们回到「正」途。

《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作者塞利格曼与密西根大学教授彼得森主张,优良品格能够成就一个快乐、有意义、多采多姿的生活。兰道夫知道,虽然他的学生有这么多优势,但他们从学校受到的教育或者家里给他们的帮助,未必能让他们学习到那些能帮助他们走上快乐、有意义、多采多姿的终极成功道路的技能。兰道夫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成功,他只是认为,他们要成功,就必须先学会如何失败。


  该文章《唯有经历挫折失败,才能培养成功特质》由网友『你挺能闹i』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