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脑科学畅销书作家茂木健一郎一直以通俗的语言,热衷写脑学的书,就是要让世人认识人的脑潜力很大,只要不断开发,世界无限宽广。
茂木在这一本《拉一条思考辅助线》新书中指出,对想做的事怀抱热情的重要远胜过事情本身的对与错。成为知识份子,参与困难的工作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投身一件事情时,原动力的热情程度高低,这才是关键。
茂木著书无数,就是要提升日本最近日益低俗的文化。日本文化日益低俗,台湾也未尝不是如此。
他指出,对生命的热情、积极的意志,这两件事的重点都在热忱与意志力的本质上。当学问不获得人们关注时,问题并非出自低俗的廉价文化已超越学问,而是因为人们对学问本身已经不再抱着热情。
热情来自生活。生活包括了生命的来与去,人与人的相遇,以及宏观的视野,也需要脱轨,抛弃规则。
有关橄榄球如何诞生的传说正反映出学问原有的本质。橄榄球的起源,据说是因为一名正在踢足球的少年,因为一时兴奋双手抱起球来开始奔跑的那一刹那。
茂木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生命是什么?心是什么?物质与精神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我」是什么?人是否真的能了解其他人的心?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水为什么是冷的?真理又是什么?是否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人为什么而活?人一旦死了以后,过去活着的那段时光又到那里去了?
「分科」变成画地自限
茂木对于日本教育的指摘,也可以适用在台湾的教育体制上。
关于知识的追求,茂木指出,日本的问题不仅在于入学制度将学子区分为理科和文科学生,这种落伍的区分方式带来无限的弊端,东京大学的入学考试至今依然维持着文科和理科,还细分成第一类组、第二类组、第三类组的做法,该大学应负起很大的责任。
自称读的是「文科」所以就转头拒绝「理科」方面的学问,这样的人对世间的真理一点都不关心,完全不好奇这个宇宙到底出现什么变化?生命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会有意识?人类已经以人为的方式把学问分类,还把自己逼进那条分类的窄路中,这实在枉费世间存在众多有趣的学问。
一个不愿接触人文知识的理科研究人员,思想必定狭隘。茂木常听说日本人可以写出一手好论文,在面对必须博览一个领域的研究,回顾历史以便提出新愿景的回顾论文时,就经常苦无对策。书写回顾论文,不仅须了解自己直接接触研究的主题,还必须透过阅读文献搜集别人的见地,必须懂得文献处理的方法。《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一八○九~一八八二,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就十分擅长处理文献,他不仅亲自调查从藤壶到蚯蚓等各种生物,也仔细阅读了其他研究人员的论文。
在哲学研究上贡献卓越的广松涉(编注一九三三~一九九四,日本哲学家、东大名誉教授,笔名门松晓钟)经常要求他的学生「一天要读三千页的文献」。茂木不知道人一天是否真的能阅读三千页的文献,文科研究者的确有一种共同观念,认为必须热情拥抱文献,否则无法有大成就。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做各种形式的知识探究。从事客观、超然研究的科学家,也无法光靠专门领域的研究就能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希望能亲近艺术,通晓各项学问,在有限的人生中达成某些目标。
茂木小时候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时,曾经读到两名科学家站在黑板前,不疲累地写着艰难的算式与图标,讨论真理,他深受感动。
用新眼光看老问题
不管对一件事情有多大热情,人还是难以避免生活上的混杂。除了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累积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外,茂木也接触有关正义的追求、爱的礼赞、难以理解的死亡问题等各种学问。只要多方面充实生活,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开阔。他深信只要积极丰富自己的知性与感性,世间万物自然会为我们打开一条路。
尽管问题的总量不减,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却会随之改变。这就像几何学的问题一样,只要有一条辅助线就能找到通往解答的道路,就能面对世上的谜题。为思考画一条辅助线,就能改变我们过去的态度,就有机会迎接世上的谜题。
画了一条思考辅助线之后,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宽广,会出现空白。然后加上了图形,图形周围就会出现新的状况。当我们的意识一步一步发现到这些情形,奇妙的钟声于是随之响起。
只要不断画上思考的辅助线,我们就能改变奇妙事物的内容,就能以更甘甜、更眩目、更不知所措的方式掌握那片白色的奇妙,进入那份奇妙当中。
「非集成不可」!不管文科理科,不论男性女性、强者弱者、是生是死、是美是丑,「这一切的一切就让我们敞开心房接纳。然后让我们在这唯一一次的人生之旅中,承受起与生命热情紧紧相连,光芒万丈的『奇妙』,」茂木要燃起大家心中的热情。(改写自《拉一条思考辅助线》)
书名《拉一条思考辅助线》
作者茂木健一郎
译者王慧娥、黄怡筠
出版社《天下杂志》日本馆出版部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