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知名外商想了解中国大陆市场情况,但不太相信大陆当地市调公司的能力,其将规格通知我服务的公司,询问是否有兴趣承接。
同事马上转件给负责大陆市场研究中心的同仁,并问其是否有能力接受挑战。负责的同仁回答了一些我们在办公室常听到的陈述,例如「我觉得我们的品质还不够好」;「我们应该在我们提高竞争力后再来寻找客户」等等。言下之意,目前还不适合接下此一委托案。
刚听到这样的陈述,一般人大概会觉得言之有理,能力还没到就去扛那么重的责任,万一砸了招牌,那可里外不是人;倒不如等培养实力后,再来服务客户较为稳当。此番解释,从爱惜羽毛及对客户负责的观点而言是对的,但从竞争的观点恐怕值得进一步思考。
,竞争力的比较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若我与竞争者相比较之下相对能力较强,即能优先获得客户的青睐。尤其现今市场竞争激烈,机会稍纵即逝,若要等到竞争力到达一定水准才来接案,客户已弃我而去。
,何谓竞争力到达一定水准?何谓Ready(准备好了)?没有经过市场真正的淬炼,如何知道客户真正关心什么?顾问这一行就像医生,只看教科书及解剖青蛙是不会大幅进步的,需要大量的实作后检讨再检讨,才能提升竞争力。
换另一个角度观察,人的潜能是相当惊人的,不把案子接下来做,怎么知道我们能力做不到?
况且,个人与组织的力量绝对差很多,一个人做不到,不代表组织做不到。一般上班族在思考工作方法时,总是只想到我自己的能力,而未能善用组织的资源,所能达成的成果自然有限。
每个人在思考解决方案时,应把组织的力量纳入考量,例如同事、上司、上司的上司,以及这些人背后所拥有的资源及网络,整体思考后,你会发现实现梦想并不遥远。
从人性本善的观点,我们相信一般同仁的出发点皆是善意,除了谦虚之外,更有维护公司品牌的想法。但从竞争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拥有相对竞争优势时,就必须掌握时机,善用资源,以解决许多自我的限制,更可防止竞争者的壮大,在策略布局相当重要。
日前,笔者接受一位电台主持人的访问,他问到最近一位担任电脑公司研发副总英年早逝,是否台湾科技产业皆是如此拚命?
我观察到的现象真的是如此,不过我补充了一句,「这一代年轻人似乎不够勤奋,这可能是隐忧。」没想到这位主持人竟然比我还悲观地说,这种普遍的情况恐怕很难解决。
但从的角度想,如果其他年轻人普遍不勤奋,你只要多一点勤奋,就可能会有相对的竞争力,或许这也是现代上班族未来可以思考的生存利基吧?!
(作者是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资深产业顾问兼所长,本文转载自经济日报2009/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