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你是否因所学科系或毕业学校和周围的同事完全不一样,而身陷「血统挣扎」的情绪困扰中?让过来人告诉你如何对付这令你抽痛的鬼魅因子!
类似刘大维的经验,相信不少人有深刻的体会。「刚毕业,进到心目中的大企业觉得好兴奋,可是却突然发现自己背景和周围同事完全不一样,霎时间觉得同事都好高级,自己却什么都不懂,一方面有点不服输,另一方面也不免自卑起来...。」
光武工专电子科毕业的刘大维,在奇异(GE)医疗设备工作6年,在公司的引导栽培下,去年刚从磁振造影维护工程师,变成产品业务主任,在短短一年内业绩成长400%,为公司创造出一百万美金的营业额。
,在奇异工作的头两年,「血统」问题却像颗不定时炸弹,常在他工作低潮时引爆、困扰着他。当时和刘大维同期进入奇异的同事,有4位是中原医学工程系所毕业、两位则是大学相关科系,唯独刘大维一人是五专毕业、且连相关科系都沾不上边。
若再加上部门内其余同仁几乎不是中原,就是阳明的背景,更让刘大维觉得自己「很边缘」。不仅如此,当同仁在进公司3个月内陆续被派出国受训,刘大维却在苦撑了半年后才被送到日本磨练,那半年的等待,只要知道他还没出国受训的客户,根本不让他碰机器,甚至还对他破口大骂,内心的惶恐让他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血统不够纯正」,所以才会「拗」那么久?
你是否也曾经或正经历这样的煎熬?因为所学科系、毕业学校、有没有出国留过学,乃至放洋的学校是不是够顶尖,都能成为你和同侪竞争时,令你内心隐隐抽痛的鬼魅因子?
曾在广达、蓝天电脑从事人资工作,目前在104人力银行负责猎人头(head hunting)业务的经理黄郁仁以8年的实务经验观察「虽然大家都强调以能力竞争,但对初入职场者来说,学历因素,在早期的影响力依旧很大。」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承认自己有用人的「门户之见」,从一些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只择定特定学校举办说明会的动作来看,依旧可以嗅出其用人的偏好。
另一方面,企业主管过去的用人经验也是职场血统藩篱出现的关键。花旗银行人力资源副总裁李崇领毫不回避地说,花旗之所以只择定4所学校征选储备干部,「纯粹是过去的用人经验使然。」李崇领为花旗解释,「这不是菁英取向,而是供需问题,排除掉储备干部,花旗目前国立、私立、留学生的比例其实各为三分之一。」
104人力银行人力资源开发处协理阮剑安也认为,一流企业在市场中的指标意义浓厚,自然会吸引优秀的人才向往,所以更可以去设置条件来筛选,「尤其越专业的领域,更会有指定品牌的现象产生,」他说。信息产业就是其中一例。
台清交学生独霸科学园区、想进研发部门一定得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说法,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有些企业用人时也有学历以外的偏好。例如台塑与长荣两大集团对台语的偏爱,甚至成为人才过滤的条件之一。阮剑安曾应征过台塑的工作,对于面试时主考官直接用台语和他这个外省囝沟通就印象相当深刻。
面对无形的血统藩篱,所谓的「血统煎熬」,往往只有冷暖自知了。数字联合企业产品事业部总监谢蓓祯对此就有足堪书「血」的奋斗史。
对于「学历」与「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东海国贸系毕业的连淑燕也以过来人自信的直接语气说「学历背景只是敲门砖,初入职场或许有效,但之后就得『兄弟登山、各凭本事了』。」
50年次的她,没有出国念书,凭着自己花钱在语言上不断进修,毕业后历经过ICI、联合利华等竞争激烈的外商企业洗礼,目前在台湾宝丽(Loreal Taiwan)主管后勤业务(logistic manager)。
在IBM一级主管中,软件事业处副总经理丁瑞麟的学历并不突出,辅大电子工程系毕业的他并不否认文凭所代表的「菁英气质」,「但那只会影响你一开始所要选择参与的竞赛,能不能跑完马拉松,还是得靠实力,」他说。
就像在外交部经贸司工作的李明宗,59年次,逢甲工业工程与工业管理系毕业后,为了实现从小想做外交官的梦想,在从事贸易工作多年后,挤在几乎以政大外交、台大政治为主流血统的考生中,硬是杀出重围,英文成绩名列所有考生中的TOP3,让同仁都对他的背景「很惊讶」,后来还有些台、政大的应届毕业生在学长介绍下,向他讨教如何准备应试。
「血统的问题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绝非事实状态,」东森主播靳秀丽一语归结。中兴统计系毕业的她,每当碰到周围一群政大新闻系毕业的同事在聊到学校的话题时,「我就会有难以融入的问题,变的很弱势,甚至还会恨不得自己是政大毕业的。」谈起这种微妙的情愫时,靳秀丽还轻拍了桌子一下,仿佛呼应了这样的懊恼。
她还记得,每次碰到工作上的争辩时,好几次明知自己是对的,但因为非科班出身,担心没有学术撑腰,「讲话根本不敢太大声,」这个因素后来促使她决定到美国攻读新闻硕士。
「但实际上念那些东西好像也没什么用,」靳秀丽又一次快人快语地说。她觉得一来是民情不同,二来则是新闻还是需要靠经验累积智能。不过她笑说「至少后来碰到争执时,我就敢比较大声了。」十几年的经验下来,她深深体悟「血统问题大多是一种感觉,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去突破这种心理障碍。」
辅大教授吴秉恩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分析,当企业主管面对能力相当的员工时,为了公平起见,「有时就不免会以学历做为拔擢的参考标准。」虽然觉得「血统困扰」早已不再左右自己情绪的刘大维与谢蓓祯,也坦承最近又开始有类似的焦虑。
一个目前正在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进修工业工程管理,一个则积极搜集进修方面的信息,「因为这和未来的发展有关,」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看来不管是「血统」或「学历」,每个工作人都有可能在不同阶段面临到这个敏感议题。
「欠什么,就去加强什么,永远没有什么太晚的问题,」郑燕裕一派乐观的说。如果你正处于职场血统的内心煎熬中,文中这些工作人所持的正面态度,或许可为你带来一些能量。
「大家都以为台大毕业的就不会有血统的困扰,如果你碰到的周围同事都是念过长春藤的MBA,有时你也会觉得差人家一截。」这是一位在国际知名投资银行担任研究员的台大硕士心声。仿佛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怎么比,都有人会受伤,不正是古谚「人比人气死人」的最佳写照?
或许这样的心情很无谓,多数企业更不愿承认自己有用人上的学校偏好,但职场上血统现象的存在却又是不争的事实。果真碰到了,你该如何面对?下文是许多过来人与职场专家针对此一现象所提供的建议
1.第一眼学历,第二眼实力。
学历常常是我们用来认识别人的第一道标准,但在枪林弹雨的职场环境中,实力则是别人观察你的首要指标,与其自怨自艾当初没有考个好学校、念个好科系,不如用你的实力扳回一成。
2.与其划分、不如加入。
104人力银行协理阮剑安高中念基隆中学,上下课途中,常常会和念建中、北一女的同学在火车上遇到,因为自卑,所以每一次都刻意选择和他们不同的车厢。长大后有机会到比利时念书,乃至被飞利浦外派到中国担任行销总监,这些开阔的经历让他体悟,与其划分自己、羡慕别人,不如加入他们的战场,一起一较高下,「越远离越不好」,他说。
3.肯定自己,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一位曾在和信超媒体担任行销主任的国内政研所毕业生,在进入公司后发现周围同事大多是国外MBA或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在感叹自己学历不够亮眼的压力下,也不禁好奇当初为何主管会用他?
鼓起勇气询问后,老板的回应到也坦白「名校毕业生大多眼高手低,我们业务对象很多是地方第四台业者,我需要的是一个像你这样身段能高能低的沟通高手。」这席话,让他肯定自己的「草根特质」。他建议,如果在工作上碰到自我认同的困扰,「不妨去问问主管或人资部门,当初公司为何要用你?」让旁人协助你找出学历以外的独特价值。
4.血统问题是心理状态,绝非事实状态。
东森新闻主播靳秀丽因为统计系毕业的背景,让她好几次与同仁在面对工作上的争辩时,即使知道自己是对的,「但讲话根本不敢太大声」,之后决定出国念新闻硕士。但十几年的工作心得让她觉得,这往往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一定要突破这层障碍,如此实力才会有彻底表现的空间。
5.终身学习,欠什么加强什么。
现在国内大学所提供的进修管道相当多元,且在WTO效应下,连国外许多知名教育机构如杜兰大学或桑德博(Thunderbird)国际管理学院等,都纷纷来台招生。在时间、金钱许可下,只要过去所欠缺或遗憾没有念过的课程,都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透过进修补强回来,「永远没有太晚的问题,」台北商专国贸科毕业,在工作17年后取得桑德博国际管理学院硕士学位的兴亚国际首席代表郑燕裕说。
(本文节录自Cheers杂志第19期〈扭转你的血统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