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一他愿意帮忙吗?请用「得寸进尺」法
研究显示,在你想请某人帮你一个忙之前,先对他提出一个简单容易达成的小小要求,在他帮忙之后,随即给予感谢或表彰。事后你再提出原本要请他做的事情,或是寻求他更多的帮助,他就比较有可能会全盘接受。
佛德门和佛瑞赛(Freedman and Fraser)曾经提到一项实验,他们将受访住户随机分成两组,他们直接向第一组住户提出请求,要在他们在前院树立一个大型的「小心驾驶」告示牌,结果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人同意。至于第二组住户,则先被要求在窗户上贴一个三吋大小,上面写着「当个安全驾驶人」的标示,几乎所有的住户都同意接受。几周后,测试者再向第二组住户提出请求,要他们跟第一组住户一样,在前院设置大型标示,竟有高达百分之七十六的住户同意此项要求。
技巧二他赞成还是反对?改问他心情好不好
想知道他的真实想法,可以问他不相干的问题。如果他的话中似乎隐含着好兆头的迹象,那么就表示他对此事看法乐观。,若他说这件事似乎是负面结果的前兆,那么就表示他的看法颇为悲观。
例如,你的同事约翰最近在为一个新的秘密计划争取支持,刚刚开完相关会议走出来。他不能透露任何会议细节,以避免别人从他的神情中,窥探公司对其计划的支持程度,他一直尽可能地维持面无表情的状态。
如果你想知道他此刻真实情绪的话,你可以这么问,譬如「你知道公司的时钟每次走到7点11分的时候就会停止,然后再重新运转吗?」如果他的回答是「这边没有一件事是正常运作的!」诸如此类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推测,他对于自己能否成功不是很有把握。若他的回答类似「也许我们该到大西洋城赌它一把!」这类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猜测他对这次的会议结果感到乐观。
不管一个人选择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不论他的表现有多自然,往往还会在没有意识到的状况下,不经意地泄漏当下感受。
技巧三他真心诚意吗?肢体语言不撒谎
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举动时,需要将此人说的话一并纳入解读。除了明显的不一致处(例如边说「是」时边摇头)之外,其实还有一些透露真实情绪的微妙征兆。
每当你面对两种冲突的消息时,比起口说的话语,真实流露的情感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消息。任何时候,只要当肢体动作、脸部表情或言语彼此有所矛盾时,你就可以大致确定,这个人说的话与他相信的事实有所出入。
当一个男人向女友告白的时候,若他的眉头皱了一下,或是拳头握紧,就意味着他对她的情感仍然有所迟疑。又或者,你去修车场取车的时候,维修人员对你心虚地笑了一下,告诉你他很抱歉,他向零件厂订了货,但对方却送错零件。这时你就可以约略知道,他不是真心觉得抱歉,不然就是零件厂送来的货根本无误。
请特别留意以下所列的征兆,当我们发现有这些迹象时,就可以立刻知道,对方试图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与事实不符
※ 头部的动作会呆板无变化。
※ 动作与说话内容不一致。
※ 情绪表情出现的时机或持续时间不太对劲。
技巧四他会原谅你吗?看看他下礼拜有没有渡假计划!
一般而言,一个人对未来越乐观,她就越可能原谅过去。当事情进展顺利时,我们对于过去负面的经验,会显得特别宽容;,当事情发展得不顺利,我们遇到阻挠或受挫时,对于那些使我们身处「泥沼」的人事物,就会格外不友善。
其实,我们很少能够借由一个人的心情推断当下的状况,就统计上来说,心情多半与未来有关。一个人若在渡假时,还一直想着隔天要上班的事情,那么心境自然处于一种凄凉的状态;相反地,一个人坐在办公室,但满脑子想着假期快要到了,自己躺在夏威夷沙滩上的画面,虽然他人在办公,当下却反而拥有极佳的心情。
技巧五他正在骗你吗?眼神告诉你真相
脑神经语言程序学,教我们透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球动作,来洞悉对方的想法。比方说,你是否曾看过大白天盯着天花板看,正在做白日梦的人,通常他的脑杓会有点往右偏,眼睛往左上方看,以下是典型的模式
一般而言,大多数惯用右手的人,当他眼睛往上看时,脑海浮现的会是视觉画面,往前方看时是听觉,往下则是语言和感觉,往右是建构出的信息,往左则是记忆。当一个人抬头看着上方,表示他正在评估或回想一些画面。如果一个右撇子往他的左上方看过去,代表他正在回想过去某件事情的画面(对左撇子来说,则是相反的方向)。
,当你询问员工上班迟到的原因,她回答说「刚在来的路上,我目睹了一场严重的车祸。」接着,你可以这么问「那辆车是什么颜色?」如果她往右看,表示进入建构模式,而不是回想记忆模式,那么你就知道她没说实话了。
同场加映对事不对人?2种自以为贴心、其实最失礼的说话法
重要场合,总是因为讲错话而砸锅?得罪人,自己还不知道?「心直口快」等于「不得体」,口才好才能面面俱到?「说话」是一门看似简单,其实最复杂的学问。
你会说话吗?
不要怀疑,这问题不是拿来问牙牙学语的3岁小孩,而是每天在职场上说话次数多到无可计量的你我。会不会说话,到底对职涯有多大影响?难道光靠实力不够吗?
把说话当作必修学分
有一个例子,一直让王品台塑牛排总经理李森斌印象深刻。曾经有位新主管,资历丰富,能力也不差,但刚上任就引起其他老臣反感,只因他在会议里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相信以我『以往』的经验,足以影响各位。」
「大家都知道,会说话不代表他会做事,」李森斌说,但同僚间不可能对每个人了若指掌,尤其当组织相对庞大。,实际状况往往是「60%都由说话的过程来判断。」每句话都形塑他人对你的观感。
有时错失机会,也是源于一句话。因应购并中华商银后的组织调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信用卡暨业务贷款分处/个人金融处资深副总裁卓文芳最近在两周内面试了大量中华商银的员工。其中有一位表示「我本来打算退休了,但想说来『看看』外商的制度。」
「我老板当场回应那就不用看了,」卓文芳转述现场的状况说。
「很多人拒绝承认说话是应该修的学分,觉得很功利,」卓文芳观察。不过,如果留给别人「经常说错话」的印象,最终效应就是「升不上去」。理由非常直接,因为「样子不像,就是让人觉得没『到位』,」卓文芳分析。
避开心理盲点
古老的智能是这么说的「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同金苹果在银网子里。」这句出自圣经的箴言,充分诠释「得体」不只是用字遣词,更包括对局面的判断、听者心理反应的掌握,语言与场景才能彼此相衬。 简单地说,就是「因地、因人、因事、因物做适当的发言,」林琼瀛认为。
说话风格逗趣的他对「得体」与「不得体」的差异有个鲜活的譬喻「一句话讲完,你身边的人是觉得朵朵香花升起,仙乐飘飘,还是一大群乌鸦和整片乌云飞过?」
最明确的「说话不得体」,莫过于「伤害到别人」。没有人不知道「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道理,为什么却还是经常落入「说错话」的陷阱?
曾任台北市新闻处处长、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教授游梓翔分析,这是因为一般人有几个心理上常见的盲点
第1,认为「对事不对人」,只要讲「该讲的话」就好,不必浪费时间照顾别人的感受。
殊不知,「人的因素才是造成工作做不好的原因,」游梓翔说。特别是主管对部属说话,每个字都附带「鼓励?否定?或是摧毁?」的消息,「教别人一件事还连带骂他比我笨太多,对方很容易把沟通转为『保护我的自我跟攻击你的自大』,」游梓翔指出,反而偏离「就事论事」的目标更远。
第2,同侪之间,「心直口快」的常见说法其实是种借口,尤其当说话背后隐藏的逻辑,总是膨胀自我,贬视别人。
「人都不喜欢『不请自来』的批评,」游梓翔说。他归纳出3种角色最不讨喜老师、老鸟、老大。「『老师』永远把别人当学生;『老鸟』把别人的挫折当成小事;『老大』喜欢轻易表现他能『罩』住你,」游梓翔这3种态度的共通点,都是有意无意地「让别人觉得渺小无知,突显自己很厉害。」对方即使不当场发作,也绝对不会很愉快。
至于作部属的,若是让老板认为说话不得体,则多半因为没抓到主管心中「隐藏的议题」(hidden ag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