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美食滤镜背后的真相
红彤彤的烤馒头夹龙虾、焦褐色的炸肥肠、金灿灿的菠萝饭……这些色彩过于饱和的美食图片,犹如一幅幅虚幻的画卷,让人垂涎欲滴。背后的真相却往往令人失望。为了吸引眼球,越来越多的店家选择用猎奇的容器装食物,输液袋装奶茶、泡菜坛子装面条等奇特景象频现。消费者在美食推荐平台上纷纷吐槽,图文严重不符,让消费者倍感坑骗。
为何美食图片都要加上滤镜?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商家的营销手段。美食图片加上滤镜,犹如画龙点睛,让图片中的美食更具诱惑力,让人垂涎。这一做法与旅游景点加滤镜的目的无异,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刺激消费。
炮制“滤镜美食”是否构成虚假宣传?若仅是消费者个人的随手分享,并未用于营销,那么并不构成虚假宣传。但如果这些“滤镜美食”是由商家或美食平台发布,那么其本质就带有广告宣传的性质,目的是为了招徕顾客。
商家为了推广自己的店铺和商品,进行适当的广告宣传无可厚非。这些宣传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商家销售的是商品而非图片,必须货真价实。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全面,不得进行虚假或误导性的宣传。
对于餐饮商家和美食平台炮制“滤镜美食”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视为“合理美化”。相关部门应当履行监管职责,明确界定什么情况下属于广告,哪些属于违法违规宣传。对于消费者在“滤镜”的诱导下进行消费后,发现货不对板并举报的情况,相关部门应依法及时处理。
长远来看,“滤镜美食”很可能只是一时的噱头,难以维持长久的生意。如果日积月累只有消费者的吐槽和差评,那么再亮眼的美食图片也难以掩盖事实的真相。对于商家而言,货真价实、诚信经营才是他们最可靠的“滤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商家应当明白,真正的口碑并非靠图片美颜就能打造出来,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服务。消费者也应当提高警惕,理性消费,不被华丽的图片所迷惑。只有双方共同维护一个诚信的市场环境,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