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炎: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多元解读
人们口中的脉管炎,涵盖了一系列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等。这些疾病实质上都是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肢体缺血性改变,但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特定表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则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与寒冷和吸烟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则是由于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营养障碍和动脉闭塞等一系列病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坏疽和溃疡。
尽管这些疾病在早期可能只是表现为发热、怕冷、麻木,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会逐渐加重。从早期的发凉、怕冷和麻木,到中期的间歇性跛行,再到后期的静息痛,直至足部的破溃和坏疽,每一次变化都代表着病情的恶化。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疾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发展到需要截肢的程度,造成严重的残疾。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疾病的迹象,并尽早寻求医疗帮助,那么情况就会大为不同。
杨博华教授首创的“一体化”治疗理论,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及时、正确的治疗,许多患者成功地避免了截肢的命运。
临床上,这类疾病通常被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临床表现都有所不同。I期患者会感觉到麻木和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到了II期,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一定距离后肢体疼痛,休息片刻可缓解。III期的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在休息时也会感到疼痛,甚至夜不能寐。到了IV期,如果肢体严重缺血缺氧,可能会导致肢端溃疡、坏疽,甚至需要截肢。
通过提高公众对这些疾病的认识,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的人避免脉管炎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