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急匆匆地吞下食物,伴随着碳酸饮料的滋润,美味甜点也一并入肚。这时,人们可能会突然感受到隔膜的紧缩,声带间仿佛有一道闸门突然关闭,紧接着,一个意想不到的“嗝”声打破了宁静。这就是我们经常经历的打嗝现象。
这种短暂的、有些让人尴尬的经历,常常让人忍不住做出一些有趣的反应,比如屏住呼吸、单脚跳起,甚至在房间里来回疾走。尽管这些补救措施有时似乎真的有效,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需要了解打嗝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我们的身体在摄入食物和饮料后会发出这样的“嗝”声呢?
其实,我们的第一次打嗝经历早在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在妊娠期间,胎儿在子宫里就开始打嗝。《达特茅斯大学科学杂志》指出,这是胎儿为将来呼吸空气做准备的练习。胎儿打嗝的频率会在24至46周之间逐渐降低,而呼吸运动则逐渐增加。
那么,吃和喝又是如何引发打嗝的呢?尽管打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出生之前,但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却可能引发偶尔的打嗝。快速摄入的食物,特别是搭配碳酸饮料,容易产生饱胀感。碳酸饮料是引发打嗝的主要刺激物之一。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胃部膨胀,刺激隔膜。在我们深吸一口气后,可能会引发隔膜的痉挛。这是一种突然的肌肉收缩,会导致会厌——也就是声带之间保护声门的空间关闭,从而产生打嗝的声音。梅奥诊所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当你狼吞虎咽地吃完一道开胃菜,或是大口喝下碳酸饮料后,不妨放慢节奏,享受食物和饮料带来的美好滋味。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引发打嗝,还可以更好地品味美食。对于已经出现的打嗝现象,也不必过于紧张,尝试深呼吸、屏气等简单方法,往往能很快缓解症状。毕竟,打嗝是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我们享受美食时不可避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