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分期诈骗事件频发,许多学生因陷入诈骗陷阱而遭受损失。这些诈骗套路常常围绕“低门槛培训”、“高薪兼职”等诱饵展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财产安全。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入了解常见的诈骗套路、法律定性及维权途径,同时提出预防建议和社会监管责任。
一、常见诈骗套路
在校园分期诈骗中,骗子们不择手段地利用学生的需求和心理进行诱骗。他们常常以“零元入学”、“免费体验”等名义吸引学生,通过夸大课程效果、伪造就业薪资等手段,诱骗学生签订分期贷款合同。比如,一些祛痘机构用极低的价格引流,承诺“边学边赚”,但实际上课程质量低劣,甚至存在欺诈行为。骗子们还会隐瞒真实贷款成本,通过高额的“服务费”、“违约金”等名目掩盖高利贷本质,利用学生身份信息办理阴阳合同。当学生们要求取消贷款时,他们常以“自愿签约”为由拒绝退款,或强制要求支付高额违约金。
二、法律定性和维权途径
这些行为已经涉嫌《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学生财物。学生们在遭遇诈骗后,应该立即报警,向公安机关提供聊天记录、合同、转账凭证等证据。如果警方追赃不足,可以考虑民事诉讼,起诉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虚假宣传、合同欺诈等问题。
三、预防建议
为了避免陷入分期诈骗,学生们需要提升风险意识,警惕“零成本高回报”承诺,签订合同前需逐条核对费用明细、退费条款。也要核实机构资质,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培训机构经营许可,避免选择无资质机构。办理贷款前需确认放贷平台是否具备金融资质,核实实际利率是否符合法定范围。
四、社会监管责任
校园分期诈骗的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门应加强校园财商教育,联合警方开展反诈宣传;金融机构应严格审核培训贷合作机构资质,拦截违规放贷行为;市场监管部门需建立教培行业黑白名单制度,严惩虚假宣传。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合力,才能切断“培训贷”黑色产业链。
面对校园分期诈骗,学生们需要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社会各界也需要加强监管和宣传,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