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消息,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布会聚光灯下,焦点集中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的进展与成效上。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防控工作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关乎人们的心理状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发布会上强调,面对疫情中的隔离、封控和居家的群体,除了防控感染外,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陆林院士指出,维持身心健康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规律的生活、休息和锻炼。即便身处封控状态,也要保持按时起床、吃饭和休息,避免熬夜。当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当积极寻求帮助,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专业人士。
陆林提到,近十年来我国在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方面的努力可谓硕果累累。随着《精神卫生法》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出台,我国对于突发事件中心理救援的规范和流程越来越明确。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多个部门针对患者和隔离人员发布了多个心理疏导方案。各地市也积极响应,如上海和江苏等地制定了针对精神卫生的地方条例。
陆林院士深感新冠疫情对全球人类心理产生的长远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一周年之际发布的报告预测,该疫情在心理层面的影响可能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长期缺乏同伴交流可能导致其社交能力的不协调或缺陷。
对此,我国迅速采取行动。在疫情期间,我们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治心理服务队伍,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众多热线平台和电话,其中心理援助热线超过660条。这些热线和电话干预为许多人提供了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应急援助,为他们在关键时刻提供了心灵的慰藉。陆林院士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实际上为许多人的心理困境带来了缓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