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文笔记解读与赏析
(老舍散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散文世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二、生词与关键词汇梳理
草原之旅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独特的词语。例如,“毛毯”中的“毯”字末尾有一个点,以及“衣裳”中的“裳”字需要轻声读。“彩虹”、“豆腐”、“稍微”等词语也频繁出现。在读音上,要注意多音字如“蒙”、“行”、“勒”的正确发音。还需掌握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四字词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绘草原的美景。
三、草原之美的画卷
草原是一幅辽阔无边的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草原风光图”,那一碧千里的草原如同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让人惊叹不已,又使人舒适惬意。接下来是“喜迎远客图”,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最后是“主客联欢图”,通过敬酒、唱歌、套马、摔跤等活动,展现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四、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的散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草原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按照“由近及远”的方位顺序写景,使文章条理清晰。
五、中心思想的领悟
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草原的自然风光美和蒙汉人民的团结情谊,表达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好的赞美。这种热爱和赞美之情贯穿全文,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
六、文化拓展与延伸
草原文化源远流长,与古诗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与课文中的草原意境相呼应。可以尝试小练笔,仿写“草原夜色”或“家乡美景”,融入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草原》这篇散文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美景,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在欣赏美景的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民族团结的美好时光。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草原文化,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