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都是they 的错!4个步骤,教孩子面对挫折

「都是他们搞的鬼」,这句熟悉的讽刺,如今在台湾社会四处回荡。每当事情出错,人们总是习惯归咎于他人,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们作对。职场、生活,无论在哪里,这种「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的思维模式让人厌烦。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那么这种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呢?

让我们深入一下这个「受害者心态」。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防卫机制,当我们面对心理创伤或不如意的感觉时,就会启用这种机制。这是一种应对困境的机转,但过度使用或滥用可能会让人误入歧途。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摔倒,家长立刻责怪地板不平或鞋子不好;考试失败,归咎于老师教学不当;家境不佳,则认为是父母无力改变。这些熟悉的画面,可能正是受害者心态的写照。更糟糕的是,这种心态可能是由身边的成年人无意中传授的。

许多孩子在生活中不断使用这种错误的防卫机制,来解释他们面对的挫折。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归咎,都在无形中助长了受害者心态的蔓延。在餐厅、百货公司、公园,你是否见过那些总是将挫折归咎于外界的孩子?

要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当孩子学走路时,摔倒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平静地观察他们,鼓励他们自己站起来,而不是立刻冲上去安抚。当孩子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先在一旁观察,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过度介入,可能会削弱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

我家儿子从一岁半起,学走路时摔倒,都是我们鼓励他自己站起来的。他从不怪路不平或鞋子不好,而是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够。我们在他刚学吃饭时,也是让他尝试自己处理洒落的食物。通过这样的培养,他逐渐形成了面对挫折的自主能力。

当孩子忘记带东西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记住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帮他们去拿。例如,他出门时忘记带玩具或被子,我们可以告诉他要记得带好自己的东西,并告诉他下次记得就好。这样,孩子会逐渐明白自己的责任并学会承担。

要防止孩子产生受害者心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先观察孩子的反应,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聆听他们的感受,但不要急于归咎他人;鼓励孩子面对挫折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感。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有韧性、有担当的人。在面对孩子的挫折时,我们不必过于急躁地伸出援手,而是要先学会倾听和理解。

我们需要安静地倾听孩子的哭泣,不打断他,不立刻给出建议或安慰。我们不是他的导师或救世主,而是他情感的接收者,需要耐心地等待他宣泄情绪,让他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看见的。我们不必急于安抚他,而是先聆听他的心声。

第二步是尝试理解孩子的逻辑。当孩子绊倒或玩具被夺走时,我们要尝试从他的视角出发,理解他所面临的困境。跌倒是因为鞋子的问题还是走路不小心?玩具被拿走是因为姊姊不想分享还是他自身的原因?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第三步是分析并给出建议。我们要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替他们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可行的办法,比如等待再沟通、回家休息或者拿东西交换等,让孩子自己选择如何应对挫折。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更好地内化自己的行为模式,学会独立处理问题。

我们要强调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要教育孩子正视挫折,学会从中汲取经验,不断进步。我们不必过度反应或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和独立性的孩子。

出自白袍旅人儿科医师杨为杰之笔,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白袍旅人》系列文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与我们共同分享这份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面对挫折。我们也要尊重原创精神,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