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该市的举措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深入残疾人家中询问需求,实现“一户一案、按需改造”;对改造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改造质量;多部门联动,确保改造工作落地见效。这些努力显著提升了残疾人居家生活品质。
以伍自强为例,他是一位肢体二级残疾的人士。以前,他拉窗帘需要扶着椅子挪到床边,再爬上窗台,至少需要3分钟。经过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后,他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开关,或者手机按键操作,全程只需3秒不到。这样的改变给伍自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晋江市以创建省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重点示范县市为契机,截至目前,已有1461户残疾人家庭受益于这项改造工程。该市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以需求为导向,根据残疾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路线制定个性化的改造方案,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张婉玉是磁灶镇的残疾人联络员,她经常深入残疾人家中了解需求,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残疾人提升改造积极性。晋江市的残联工作人员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专业团队也积极与残疾人家庭沟通合作,制定完善的改造方案并实施改造。
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也是该工程成功的关键。晋江市财政为每户配套增加2000元补助资金,同时福建省残联也按照标准拨付改造资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晋江市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改造工作,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委托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晋江市注重质量把关,并实施全过程监管。对于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生活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以确保改造工程既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长期有效。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栗有志的家中的改造,体现了该市在细节方面的关注和服务质量的把控。通过个性化的改造方案和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晋江市确保了残疾人的生活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这些改变让残疾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阳光下的一家人:汪向阳的成长故事
在阳光灿烂的磁灶镇前尾村,13岁的汪向阳在家中大声朗读着自己写的作文:“总有一天,我要和爸妈一起,在阳光下赛跑,在海滩上堆城堡……” 这个少年,6年前遭遇了一场意外,导致他身体瘫痪。生活并未将他击垮,反而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汪向阳的父亲汪钢谈及女儿的生活改善,眼中闪烁着感激之情。老屋重建时,残联的关怀如同暖阳般照耀着这个家庭,预留电梯位、安装智能灯具、安装视频监控等等,让汪向阳的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全。门前的斜坡改造更是让她能自己坐着轮椅下楼,无需父母的怀抱。这一切的改变,让汪钢内心无比温暖。
当天气恶劣时,汪向阳选择在家自学。磁灶镇残联与教育部门、学校紧密合作,组织老师“送教上门”,让她在家也能学到知识。她还参加了脊椎损伤训练营,努力训练自主生活能力。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更是让她在心灵上得到了关怀和支持。
当地的残联干部表示,残疾人的尊严来自于内心的自立自强,而不仅仅是别人的关怀和帮助。通过无障碍改造,残疾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汪向阳的家人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她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三名,并且更加愿意与家人敞开心扉。
晋江市为了推动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邀请无障碍改造专家进行培训,实现全流程规范化管理。从调查摸底、方案制定到工程实施,每一步都精心策划、严格监管。晋江市残联、财政局、检察院及纪检监察部门等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改造取得实效。
伍自强是其中的一员,他主动报名参加电商客服培训,希望能学到一技之长,增加收入的同时了解外面的世界。栗有志则感慨地说,现在他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妻子也能安心上班赚钱,两口子感情更好了。
阳光洒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残疾人的生活都在悄然改变。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坚韧与希望,展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