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
遁,源自《酉集下·辵字部》。据《唐韵》、《集韵》等音韵书,其音为“徒困切”或“杜困切”。在《说文》中,它被解释为迁移;在《玉篇》中,则意为逃跑。《左传·僖二十八年》有“曳柴而遁”的记载。“遁”也有隐晦、回避之意,如《后汉·郅恽传》中的“南遁苍梧”。遁甲是道术的一种,《后汉·方术传》中有关于“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的描述。“遁”有多重含义,涵盖了迁移、逃跑、隐晦、回避等。
世
世,《子集上·一字部》中的古文形式为“卋”。据《广韵》,其音为“舒制切”。世,代表时代、时期。《诗·大雅》中有“本支百世”的描述。《论语》中的“必世而后仁”表示三十年为一世。“世”也指宇宙间的世界或天地之间的范围。《维摩经》中的“大千世界”即指此意。“世”也用作姓氏,如秦大夫世钧。“世”也同“生”,表示生命的周期或岁月的流转。
长
长,位于《戌集上·长字部》。据《唐韵》、《集韵》等,其音为“直良切”。长,是短之对,表示高度的增加或时间的持久。《孟子》中的“今交九尺四寸以长”即表示高度。长也代表久远、远大、常有的状态。《诗·商颂》中的“长发其祥”表示长久繁荣。长也有伟大、善于、挟持等含义。如《世说新语补》中的“愿长风破浪”,表示有伟大的志向和勇气。长也是星名、地名、姓氏等。如太白谓之长庚,是星名;长安则是地名;长也是姓氏之一。“长”字含义丰富多样。
往
往,《寅集下·彳字部》。据《唐韵》、《集韵》等音韵书,其发音为“于两切”或类似的声音。往,表示行走、前往的动作或方向。《说文》中解释为“之也”,即前往某地。《玉篇》则解释为行走或离去。《易·履卦》中的“素履往无咎”表示前往的行为是无害的。《礼·曲礼》中的“礼尚往来”则表示礼尚相互往来。“往”多用来表示前进、前往的动作或方向。自古以来,人们交往之间,都遵循着一种礼仪,那便是“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一道理,如同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在古老的《玉篇》里,也记载着“古往也”,说明古人的交往中,都是你来我往,礼尚往来。在《广韵》里,“往”便是昔日的旧称,暗含着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转。
《易经》的系辞中说到:“夫易彰往而察来。”揭示了易经揭示了过去与未来的奥秘,告诉我们应当了解历史,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历史上的皇帝们也深知此理,汉武帝在《前汉·武帝纪》中提到:“稽诸往古,制宜於今。”他们借鉴古人的经验,结合当前的实际,制定出适合当下的策略。
我们常常用“往往”来简洁地描述过去的事情。比如在《史记·五帝纪》中,那些古老的长老们常常会提及黄帝、尧舜的辉煌事迹。这些事迹被传颂至今,成为我们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往”还有以物致人的含义。如曹植在给杨修的信中写到:“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相与刊定也。”又如王羲之的帖中所说:“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在音韵学的领域里,“往”字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集韵》中记载:“於放切,王去声。”它代表着归向的意思。在《史记·孔子世家赞》中,孔子虽不能至其所向往的境界,然心中始终向往。而在东方朔的《七谏》中,“往”字则带有一种动人的音乐韵律:“叩宫而宫应兮,弹角而角动。虎啸而谷风生兮,龙至而锦云往。”每一个“往”字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
“往”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文化传承,“往”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未来的方向,更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