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治疗疼痛症状的方式大多是通过体外向体内的方式,包括物理疗法等。有一种从口腔入手、不依赖外力的方式,可以自我调整筋膜张力结构,实现内部平衡与稳定。这种方式的秘诀在于“力”的刺激。
这一力量的源泉在于人体的下颚。下颚位于身体中心轴线的重心,是深前线与背部筋膜的接合点,掌控着全身筋膜平衡。就像操控木偶的总控制轴,下颚是筋膜系统的关键节点。
关键不仅在于下颚的位置,还在于一个重要的动作——“咬”。这个动作的特殊性在于,它力道大、动作频繁且可自主控制。咀嚼肌的咬力,力量惊人,每天咀嚼的频率也相当高。这样的刺激比其他从体外施加的力量更直接、更强烈。
与其他物理治疗方式有限的刺激频率相比,“咬”产生的刺激效应更高。而且,这个动作方便自主操作,任何时间、任何场所,只要想就可以进行。这是一种真正的“体内按摩”,无需依赖治疗师或设备。
在日本,有牙医师早就开始推行这种治疗方式,并积累了大量临床实例。这些成功的案例让人不得不相信,通过“咬”调整筋膜的方法确实有效。
这种方式的背后理论是:透过对筋膜系统的理解,以及下颚“咬力”如何成为疏通筋膜的绝佳方式,我们能够有效地改善甚至治疗各种慢性筋膜疼痛。尽管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机制却深藏着对人体结构的精妙理解。
日本两位牙医师的著作,如村津和正的《牙齿决定健康》和笠茂享久的《健不健康?看牙齿就知道》,强调了牙齿咬合对全身筋膜的影响。他们通过调整牙齿咬合,成功改善了患者的肌筋膜疼痛问题。如何调整、调整何处以及调整到什么程度等关键治疗措施,仍然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
这种咬合调整治疗的奥秘在于,通过刺激下颚的咀嚼肌产生的咬力,影响全身筋膜的力量平衡。这种自主控制的施力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从体外施加刺激的治疗方法。其具体机制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
这种通过咬合调整治疗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体结构的奥秘,并找到一种自我调整筋膜、缓解疼痛感的有效方法。调整咬合,其实是一种通过改变下颚部位的咬力来刺激筋膜的方法。下颚是各路肌筋膜的接合处,对此部位施力,可以说是直接、快速且有效地刺激整体筋膜系统的方案。这种调整咬合的理念,类似于我们定期进行的针灸或推拿,需要时常刺激筋膜,以维持筋膜系统的通畅。
为何调整咬合没有固定的标准呢?因为咬合的调整并不需要限定固定的模式或参数,只要能够产生力量的变化,就能达到刺激筋膜的效果。村津医师之所以需要不断微调咬合,是因为他采用的调整方式更像是补牙,将牙齿补高以改变咬合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身体逐渐适应这种高度的变化后,就需要再次调整,以产生新的力量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咬合并不在于要调到多高的高度,而在于产生“质”的变化。通过制造高度差来产生力量,让这股力量贯通全身,达到自我修复的效果。这一理念与村津医师的“齿脏论”有所不同,但却是人体自愈机制中的一大秘密——透过咬力刺激筋膜系统。
除了减量呼吸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咬合来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这种方法虽然基于筋膜系统的作用而推导出来,但其实际效果却远超预期。通过简单的咬合调整,就能刺激身体内部的筋膜系统,达到缓解肩颈疼痛、改善睡眠等效果。
出自读书共和国的《松肩颈、缓疼痛、通鼻病、救失眠,我有一「套」》。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处理。我们也要提醒读者,任何自我保健方法都需要谨慎对待,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