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药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最近,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一系列好消息,四种常见疾病治疗药物——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氯雷他定颗粒、盐酸氨溴索口腔崩解片以及萘普生钠片被纳入非处方药(OTC)管理。这一决策背后的专家是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金鹏飞。
金鹏飞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这四种药物因其在临床治疗中的长时间应用、疗效显著、按说明书使用安全、质量可靠以及方便应用等特点,成功通过评审转为非处方药。对于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地氯雷他定分散片和氯雷他定颗粒是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对于过敏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等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盐酸氨溴索口腔崩解片是一种粘液溶解剂,帮助患者化痰;而萘普生钠片则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对于轻中度疼痛,特别是关节痛、牙痛、痛经、肌肉痛等慢性钝痛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
那么,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意味着什么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主任戴海斌进行了解释。处方药必须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而转换为非处方药后,患者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和使用,这无疑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成本的显著节约,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戴海斌进一步告诉记者,对于一些轻微的、常见的病症,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诊断后自行用药。如果这部分药物仍然需要挂号就医才能取得,将会为患者带来不便,增加购药成本。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后,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诊疗降低医疗支出,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的购药渠道。这无疑是一个对患者有益的消息,也标志着我国药品管理水平的提升。
这四种药物的转换对于患者、医疗系统和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保障患者健康的也带来了医疗成本的有效降低,为社会的健康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