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近年来在国内的癌症发病率中居高不下,连续八年位居十大癌症之首。据统计,2013年,国内新增大肠癌患者超过1.5万人。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患者数量庞大,大肠癌的标准差发生率却有所下降,从上一年的45.1%降至44.3%。为了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肠癌,医师提醒民众,除了配合国民健康署进行粪便潜血筛检,还可以选择筛检率更高的无痛大肠镜检查,以便更精确地进行早期预防。
罗鸿源医师,身为北投健康管理医院的副院长和肝胆肠胃专家,他强调早期大肠癌的发现不能依赖症状。通常,只有在症状明显时寻求医疗帮助的病患,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男性大肠癌的平均发病率高于女性,但职场女性的压力导致的便秘和胃痛往往被忽视,这使得大肠癌成为女性癌症的第二大常见病因,仅次于乳腺癌。
除了医学检查,罗医师也提出了居家的自我评估方法。以下是大肠癌可能发出的三大生理警讯:
头晕和贫血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信号。由于右侧大肠内的肿瘤在早期不易察觉,它们可能会逐渐长大并导致慢性出血,进而引发贫血。这种出血在排便过程中是无法察觉的。
便秘或排便后仍有排便感也可能是大肠癌的征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左侧大肠内出现肿瘤时,由于肿瘤的存在导致排便过程受阻。
粪便出血也是左侧大肠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由于左侧大肠内的粪便更加固态,肿瘤与粪便之间的摩擦可能导致肉眼可见的血便。
面对肠癌风险,罗医师建议民众多吃天然食物,避免加工食品的摄入。大蒜和富含叶酸的食物已被证实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检是早期发现肠癌的关键措施。对于无症状的民众来说,40岁后应至少进行一次大肠检查。对于更精确的诊断,全大肠内视镜是最有效的工具。新型内置窄频影像技术(NBI)大肠镜可以检测出厚度极小的息肉,从而实现早期发现的目的。
头晕和贫血等生理警讯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信号。为了自身健康考虑,我们应当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定期进行体检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降低罹患肠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