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电影雨人作用 自闭症历程电影的原型

自闭症题材电影在影视作品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它们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娱乐,更重要的是增进了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理解与接纳。在众多相关影片中,《雨人》和《自闭历程》尤为突出,它们分别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展现了自闭症人士独特的世界和非凡才能。

《雨人》的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

1988年上映的电影《雨人》由巴瑞·莱文森执导,汤姆·克鲁斯与达斯汀·霍夫曼主演,讲述了一位精致利己主义的商人与他素未谋面的自闭症哥哥在六天七晚的旅程中发生的奇妙故事。这部电影在自闭症认知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影片中,汽车商人查理·巴比特因父亲去世回到老家,却发现300万美元遗产被留给了一个他素不相识的自闭症哥哥雷蒙。查理最初只把雷蒙视为获取遗产的工具,但在相处过程中,他逐渐理解了哥哥的特殊世界,兄弟间的亲情也开始萌芽。

《雨人》最突出的社会作用在于它向大众展示了"学者症候群"这一特殊现象。影片中雷蒙拥有超凡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能瞬间算出散落牙签的数量(246根),而实际上盒子里确实剩下4根(一盒250根)。这种缺陷与天赋并存的特征,医学上称为"学者症候群"。

电影通过公路旅行的形式,巧妙展现了自闭症人士的行为特点:雷蒙坚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对特定事物(如"谁在一垒"节目)的执着、对规则的字面理解等。这些细节描写帮助观众理解自闭症不是简单的"智力障碍",而是一种不同的认知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雨人》的真实原型:金·皮克

电影《雨人》中雷蒙角色的原型是美国自闭症患者金·皮克(Kim Peek),他拥有超凡的记忆力和独特的脑部结构。与电影角色相比,真实生活中的"雨人"原型在能力上更为惊人。

金·皮克可以在包括数学、音乐、历史、地理、文学等15个领域里来去自如,能一字不漏背诵至少9000本书的内容。他的记忆力高达220(普通人为100),特别擅长日期换算,能立即说出1995年12月9日是星期几。皮克可以同时用左右眼分别阅读两页内容,在10秒内记住两页纸的信息,还能背诵电话簿和回忆过去任何一天的细节。

令人惊叹的是,尽管金·皮克被诊断为智商仅87的重度自闭症者,他却成为了行走的百科全书,被称为"百科专家",因为他可以背下12000本书的内容,包括圣经和摩门经。他于2009年12月19日因突发严重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金·皮克与父亲的亲密关系也与电影情节形成对比。现实中,皮克的父亲始终支持他,带他参加各种活动,而电影中则设置了父子冲突的情节以增强戏剧性。这种改编也反映了电影希望通过家庭关系更广泛的人性主题。

《自闭历程》电影及其原型人物

《自闭历程》是另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自闭症题材电影,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坦普·葛兰汀的真实经历改编。这部2010年上映的影片由HBO发行,米克·杰克逊执导,克莱尔·丹妮丝主演。

影片讲述了坦普·葛兰汀如何战胜自闭症成为著名学者的历程。葛兰汀四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母亲尝试多种方法让她开口说话。为了让女儿拥有正常生活,母亲忍痛送她去寄宿学校,在那里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恩师卡洛克博士。

葛兰汀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像牲畜一样思考"的能力。大学暑假期间,她在姨妈家的农场发现了对牲畜的特殊理解能力,这后来成为她专业方向的基础。她设计出的"挤压机"不仅帮助自己平复情绪,还成为她研究动物行为的重要工具。

葛兰汀最终成为动物科学领域的专家,设计出更人道的屠宰方式,并在自闭症研讨会上勇敢分享自己的经历。她的故事印证了电影中的名言:"你只是与众不同,但不比别人差",这句话也激励了无数自闭症家庭。

两部电影的社会意义比较

《雨人》和《自闭历程》虽然都以自闭症为主题,但侧重点和表现方式各有特色,共同促进了社会对神经多样性群体的理解与接纳。

《雨人》通过兄弟关系的转变,让观众看到自闭症人士的人性光辉。影片中查理最初只想利用哥哥获取遗产,但最终被雷蒙的纯真打动,找回了失落已久的亲情。这种情感转变让观众意识到,自闭症人士同样渴望爱与理解,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自闭历程》则更注重展现自闭症人士的成长与成就。葛兰汀的故事打破了"自闭症等于无能"的刻板印象,证明在适当支持下,他们同样可以取得卓越成就。影片中葛兰汀说:"我不是怪胎,只是人类存在的另一种样子",这句话成为自闭症权利运动的响亮口号。

两部电影都获得了广泛认可:《雨人》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奥斯卡奖;《自闭历程》则在2010年获得了艾美奖和全球奖,豆瓣评分高达8.9分。它们的成功说明社会对真实、正面表现自闭症题材的作品有着强烈需求。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