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一种推测是,问题可能起源于大汗腺或前庭大腺,随后沿着导管结构到达表皮。疾病还可能源自原位上皮干细胞。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砷剂的使用、病毒感染、局部损伤刺激以及遗传因素等。这些诱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病情发展的复杂网络。
关于发病机制,此疾病为一种源于外分泌和顶浆分泌汗腺的上皮内腺癌。由于病变显示出顶浆分泌的特点,因此认为恶性细胞源于未分化的基底细胞。这些"转化细胞"会在上皮中扩散,穿透鳞状上皮后转化为附加细胞。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这些附加细胞起到关键作用。
对于存在潜在浸润性肿瘤的患者,如汗腺、巴氏腺或肛门直肠部位的患者,恶性细胞会通过皮肤的导管样结构迁移到表皮层。在表皮层中,病变占比高达70%。上皮逐渐增厚,呈现棘皮样变化,深层表皮中出现Paget细胞浸润。随着Paget细胞的进一步增殖,它们可以扩散到整个表皮层以及表皮附件,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在外阴部位,可能会出现结痂或角化头皮屑,这些病变通常会扩散到肛门区域。偶尔,它们也会渗入到更深的部位,如尿道口、阴道、宫颈、肛门和肛管等部位。虽然这些部位较少被累及,但局部淋巴结和其他部位的转移也是可能发生的。粘液反应呈阳性,硫金染色也显示出粘液的存在。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位于表皮深处的Paget细胞,特别是在钉尖部位。这些Paget细胞大而明显,细胞质丰富,呈透明空泡状。细胞核大且圆形或卵圆形,部分核有折叠现象,核仁虽小但明显。这些Paget细胞的核浆比例约为1:3,染色质细而分散。Paget细胞质对酸性和中性粘多糖呈现阳性反应,经过PAS淀粉酶处理后也呈现阳性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表皮中并无多核角蛋白细胞,Paget细胞不会从表皮进入真皮,但它们可以伸入毛囊上皮,并伴有汗腺癌的出现。真皮中可见淋巴细胞和少数浆细胞的浸润。
这是一种复杂且需要深入研究的疾病。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