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举办的美非峰会,无疑带有对华竞争的战略意图。深入分析其实施手段和非洲国家的实际反馈,我们发现其实际效果与非洲国家的真实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这一话题。
一、战略意图的对华竞争性
从数字数据中不难发现,美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与中国存在显著的落差。面对中非贸易额逐年攀升的态势,美国试图通过美非峰会缩小与中国的差距。话语权的争夺也在美非峰会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官员多次提及中国对非洲经济影响力的威胁,并宣称要防止中国独占非洲,这种论调实际上反映出其遏制中国在非洲发展的战略焦虑。美国还试图通过价值观捆绑的方式,构建一个区别于中国“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意识形态阵营。
二、实施手段的局限性剖析
尽管美国提出了庞大的对非投资计划,但承诺的可信度存疑。南非智库指出,美国的承诺存在“空头支票”的风险。美国与中国的合作模式也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保持与非洲国家的高层对话,而美国的两次峰会间隔长达八年,且连续两任总统未访非,这种临时性的接触方式难以获得非洲国家的信任。在议题设置上,美非峰会更多地关注传统议题,如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等,而忽视了非洲工业化、基建缺口等核心关切。
三、非洲国家的务实选择
非洲国家在面临各种合作选择时,更看重合作伙伴能否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支持。在经济理性优先的原则下,中国作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和基建主要融资方,其互利模式更具吸引力。非洲国家对于债务问题的认知也存在差异。美国炒作“中国债务陷阱”,但非洲国家清楚其债务主要源自西方商业贷款,利率高达中国的两倍以上。这种事实认知削弱了美国话语的可信度。非洲国家的自主意识也在增强,反感被当作“大国博弈工具”。
尽管美国举办美非峰会包含对冲中国影响力的考量,但其零和思维与非洲的发展需求存在错位。其承诺落实不力、议题设置脱节等问题,难以撼动中非合作的根基。正如一位非洲学者所言:“谁真正为非洲好,非洲人民最有发言权。”这场峰会更多地反映了美国的战略焦虑和地缘政治竞争,而非真正的对非合作和发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