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雹灾害挑战
阳春三月,本应是一片宁静美好的景象,然而南方的天空却异常躁动。强对流天气已三次席卷南方大地,带来雷雨大风、冰雹或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给部分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场灾难,如同一场无情的暴风雪,席卷了广东东莞和福建南平等地,使得它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表示,当预警信号明显时,他们可以提前两个小时对外发出警告。在信号不明显的情况下,他们只有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做出反应。在这样的极端天气面前,市民们纷纷采取措施躲避,有的人被冰雹砸伤,有的人在混乱中受伤,甚至有人因此丧生。
据报道,自3月以来,南方地区已出现三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19日至20日,南方地区更是遭遇了今年以来的最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此次灾害导致全国共131个县区市受灾,超过170万人受到影响。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省份更是遭受了严重损失,多人死亡、失踪和受伤,紧急转移安置和其他救助需求达到22.4万人。
在这场灾难中,广东东莞和福建南平受灾尤为严重。东莞的龙卷风及冰雹天气导致9人死亡,272人受伤。而在福建南平,极端天气造成了一起渡船翻船事故,11人死亡,4人失踪。
《东莞时报》昨天出版的封面以黑色哀悼在"3·20"风灾中逝去的生命。这份遇难名单中,包括了来自各地的外来劳动者,他们在广东打拼,却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生命。特别是3月20日的超强龙卷风,堪称东莞有记录以来所遭遇的最强龙卷风。短短一个小时内,它在东莞多个镇街肆虐,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这场灾难中的许多情景令人心痛。工厂老板和工人们在纸堆缝里躲避,用纸皮挡住狂风和冰雹。当时的情景让他们感到像是世界末日来临。虽然东莞气象部门曾通过多种方式发布预警信息,但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和冰雹天气让许多市民措手不及。有市民表示,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防御这种天气,只能是凭经验找地方躲避。
强对流天气的剧烈和破坏性使城市应急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张涛表示,尽管强对流天气能够预报出来,但要达到准确预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他强调,针对不同的预报时间,准确性会有所不同。
无论是去年的北京“721”暴雨事件,还是现在南方多省的风雹灾害,城市应急系统在面对特大暴雨、山洪、火灾、地震以及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时的作用更显得重要和紧迫。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提醒我们,城市应急系统还存在漏洞。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的副教授游志斌博士遗憾地表示,目前完整的城市应急体系尚未建立。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的认知和理解。我们也需要加强城市应急系统的建设,以便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游志斌及其团队致力于构建城市应急系统,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完善工作。他们正与中国气象局紧密合作,依托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拓展和强化功能,以构建集现有与未来建设于一体的全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系统。尽管我们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整个体系尚未完全成熟。
城市应急系统的迅速完善至关重要,这其中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目前这方面的基础工作仍显不足。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和重视预警信息,我们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确保老人、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都能明白预警的级别和含义,了解相关危害。
针对如何完善城市应急机制,各方纷纷在《新闻纵横》的微博和微信调查中提出了建议。不少网友指出,尽管及时预警很重要,但很多时候信息并未及时传达给公众。有网友反映未收到过紧急天气预报信息,甚至不清楚信息发布渠道。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传达信息,如短信、交通广播、交通显示屏等。预警方式不应仅限于媒体渠道,还应动用警车、宣传车等,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
当民众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如何防范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气象部门在发布应急预警时,应告知公众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避险方法。对于户外民众,更应告知紧急避难场所的位置,以便及时避险。设立制定应急避难所也是一项重要建议,让公众一目了然。
完善城市应急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除了部门,还需要社会志愿者、有应急救援专长的人员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网友“佛手”认为,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城市应急系统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往往极其严重。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并尽可能减小其危害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南方地区近期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引发了社会深思:如何更完善地解决城市应急系统问题,更好地保障人类的人身财产安全?这不仅是游志斌及其团队的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城市应急系统,以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