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起,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监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是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监管条例历经14年的修订,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
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早已是一个门类庞杂、企业众多、产值迅速增长的行业。从简单的压舌板到复杂的心脏支架,再到高精度的CT检测仪,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约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万多家,2013年的统计产值已经超过2000亿元。
过去,原有的监管条例在业界饱受争议。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从今年3月初开始,对医疗器械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活动。这不仅包括修订新的监管条例,还开展了医疗器械五整治活动、医疗器械万里行,并出台了《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新修订的条例中,最受关注的是许可与注册的关系。相较于2000年的条例,此次修订在监管思路上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重过程监管。这意味着医疗器械的监管不再仅仅局限于前期的审批,而是延伸到生产、经营、上市后的监测和惩处等各个环节。
这种变化体现在各个环节,从生产到经营,再到上市后的监测和惩处。生产企业需要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自查报告,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也要查验供货资质和产品证明文件,并做好记录。还增加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制度、注册医疗器械的再评价制度以及医疗器械的召回制度。对于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经营的行为,将处以最高货值金额20倍的罚款。
在许可与注册的关系上,此次修订的新条例给了企业更大的自由度。按照旧版条例,企业要想生产医疗器械,首先需要获得生产许可。没有许可证,就无法获得产品生产注册证。这种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很多初创期的企业在拿到生产许可证之前就已经耗尽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处正处级专员林森勇表示,旧制度下,一些企业因为拿不到生产许可证而无法及时获得产品注册证,导致产品无法进入市场。这种情况不仅在上海出现,在全国都是普遍现象。北京天智航医疗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张送根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公司在成立后多年里,主要任务就是拿到生产许可证。
新修订的条例则更加注重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产品本身的价值。企业只需按照风险程度进行注册,无需再为获得生产许可而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这将为初创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进入市场,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改革无疑将推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为更多的初创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在新条例的推动下,医疗器械生产的尴尬局面得以逆转。对于从事不同类型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新条例明确了不同的监管要求。
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只需向相关部门备案,流程更为简化。这一变革对于那些初创期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场甘霖。北京超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徐峰表示,旧条例将生产许可前置,给初创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不正当手段。如今,这一局面的改变将极大地助力企业的发展。
而对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他们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生产许可,并提交相应的证明资料和医疗器械的注册证。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得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自己生产,可以找别的省企业生产,可以委托生产,甚至可以出售产品技术。”林森勇的话语中透露出医疗器械行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这样的变革也引发了监管者的担忧。他们担心研究人员是否会出现携带多个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到处寻找生产企业的现象。但新条例的核心思想是从上市前审查转向上市后监管,更多地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注册方面,新条例也进行了调整。与旧版条例一刀切的规定不同,新条例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行了分类管理。按照风险大小,医疗器械被分为三类,第一类风险最低,第三类风险最高。对于不同风险级别的产品,新条例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方式: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则实行产品注册管理。
这样的调整并非放松监管,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控医疗器械的风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表示,这样的调整是为了给高风险产品生产企业施加压力,同时为低风险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松绑。监管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降低门槛或放松监管,相反,对医疗器械的监管将从过去的重注册转向重过程监管。
新修订的条例还强调了对备案事项的监督检查、对生产经营企业与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以及对高风险产品的可追溯制度和不良事件监测等上市后监管制度。这意味着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思路正在发生改变。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处的岳伟表示,新修订的条例是我国监管改革向前推进的一步,正在向着国际化接轨。
多年来,林森勇一直在研究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问题。他认为现行医疗器械法规制度的缺陷在于过度的事前干预,导致一些企业对监管存在误解。以产品注册审批为例,企业需要出具三个报告才能获得产品注册证书,这一流程繁琐且耗时。新条例的实施将改变这一局面,助力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新条例的实施将带来医疗器械行业的新的春天,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关于企业审批报告中的虚实与监管的
企业在准备应付审批的报告时,往往存在资料不实、标准避重就轻的问题。一些企业会选择性地展示其产品的优势,而对于产品的不足则选择隐瞒不报。这种风气导致审批的形式大于实质内容,给企业带来诸多风险。林森勇指出,有些企业为了获得审批,不惜夸大产品的有效性,甚至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送检,待获得批准后再进行批量生产。这种“表面功夫”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可能导致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出现问题。如何让审批真正发挥实效,而不是形式主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关注审批的更应重视产品上市后的监管。林森勇强调,部门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的临床再评价、不良事件监测以及风险预警等方面。这要求部门走出过去重审批、轻监管的误区,真正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企业不仅是产品的生产者,更是产品的责任主体。如何让企业在追求创新的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是监管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管条例中,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尽管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产品主要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高端市场的绝大部分被外国品牌占据,这无疑增加了国内企业的创新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鼓励企业创新,同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成为了监管部门的重要任务。
上海联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张强透露,长期以来,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进口产品垄断,价格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自主研发和国产化成为了打破垄断、降低价格的重要途径。上海联影通过巨大的研发投入,成功推出了多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并成功打破了某些领域的垄断。他们的成功在于创新研发上的巨大投入。这家公司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在成立之前已经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发工作。这也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
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应关注企业的创新投入。尽管质量和标准是最重要的,但在鼓励创新方面也应该给予企业一定的自由度。新修订的条例对于企业创新、研发是有利的。部门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也应加强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企业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平衡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繁荣和进步。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走向高端市场,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政策导向的新风吹拂,创新之船扬帆起航
李东久谈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政策动向,它如一阵和煦的春风,给创新型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在这一新条例下,生产许可与产品注册被巧妙地分离,这一变革犹如一场甘霖,让众多企业得以静下心来专注于产品研发,而非疲于应付生产和注册的无谓困扰。这不仅是一场政策的革新,更是对创新的深深呼唤。
在鼓励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一直是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新修订的条例如同一位巧匠,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对于那些致力于科技创新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春天的到来。以天津迈达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致力于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的研发与生产。以前,他们需要为两个不同的标准疲于奔命,一个应对质检局,另一个应对药监局。如今,新修订的条例如同一道曙光,为他们指明了方向。他们终于可以从繁琐的注册和生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这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极大鼓励。
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在行业内部引起波澜。据了解,一些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政策风向的变化,开始着手将中国的生产基地转变为研发中心。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政策正在引导企业走向创新之路。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对整个行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一变革如同春风吹过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创新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词。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