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味精的来源及食用方式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味精的种种说法,诸如“吃多了会头晕”、“味精对健康有危害”等。很多人对味精其实存在误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了解味精的来源和如何科学食用。
让我们揭开味精的来源之谜。味精,这一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其实源于一个意外的发现。1907年,日本人在大量蒸发海带汤后,得到了谷氨酸钠。这种物质尝起来具有食物中的鲜味,由此人们发现了味精的奥秘。最初的味精是通过水解蛋白质并纯化得到的,而现代工业生产则采用某种分泌谷氨酸的细菌进行发酵,原料包括淀粉、甜菜、甘蔗甚至废糖蜜,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个过程与酒、醋的生产相似,不添加任何化学原料。如果把酒、醋和酱油视为天然产物,那么味精也应被视为天然产物。谷氨酸是生物体中的常见氨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
接下来,我们来味精的安全性。多项研究表明,味精并不产生危害。尽管有个别动物实验指出在大剂量下可能对某种敏感的老鼠有神经毒性可能,但所需剂量远高于人类日常食用量,且未进行后续研究。在国际权威机构JECFA以及美国和欧盟的监管体系中,味精的安全性得到认可,食品中的使用无限制。
至于如何科学食用味精,虽然味精无害,但仍需适量食用。过多摄入谷氨酸钠可能导致人体神经功能抑制,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最好不要食用味精,因为谷氨酸钠会与血液中的锌结合,降低锌的浓度,影响婴儿生长发育。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肾病、代谢综合症等疾病的人群也要严格控制味精的摄入量。要注意味精的烹饪时机,最好在食物出锅前加入,避免长时间加热产生焦谷氨酸钠,影响鲜味。
只要我们科学食用、适量摄入,味精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解开对味精的误解,更好地了解这一常见调味品的来源和食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