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伟与郝蕾在综艺节目《无限超越班》第二季中,围绕年轻演员锦超的职业规划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关于娱乐圈行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的矛盾,具体细节和背景如下:
一、争执的导火线
锦超,这位新晋演员,选择了放弃短剧拍摄机会,转而参加此综艺节目并自费报名表演班以提升演技。郝蕾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支持。她认为短剧制作过于急功近利,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演员应该专注于磨练演技,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流量。曾志伟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主张新人应该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在维持曝光的同时学习表演。他认为流量和机会是瞬息万变的,过度追求“理想化成长”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流失。
二、双方的主张
1. 郝蕾的观点
反对快餐式的短剧制作:她认为这种制作方式忽视了演员的专业成长,长期的参与可能会损害演员的专业性。
强调系统训练:她主张新人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来夯实基础,避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失去对艺术的追求。
2. 曾志伟的立场
重视实践机会:他基于自己在香港娱乐圈的竞争经验,认为任何拍摄机会都值得把握,“没有面包何谈理想”。
流量优先策略:他指出新人由于缺乏曝光度很容易被遗忘,需要通过持续的作品来维持市场存在感,即使作品质量有限。
三、争执揭示的行业问题
1. 急功近利的创作生态:短剧的盛行催生了大量的快餐式制作,演员被迫在“快速变现”和“专业成长”之间做出选择,这反映了行业的浮躁风气。
2. 流量与实力的失衡:新人过度依赖短期流量来维持生存,科班训练与长期职业规划被边缘化,形成了“有戏拍≠会演戏”的畸形现象。
3. 资源分配机制的缺陷:行业资源倾向于向有背景或自带流量的人倾斜(如节目中对向佐的特殊待遇),新人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这场争执不仅是两种行业生存逻辑的碰撞,更是对娱乐圈转型期的深层矛盾的揭示。郝蕾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视角下的专业主义诉求,而曾志伟则体现了现实主义层面的市场生存法则。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碰撞,让我们对娱乐圈的行业现状和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