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深入贯彻“双减”政策,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套完善的分层培养体系。旨在阐述我们的指导思想、核心工作目标和实施保障。
二、指导思想
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改革为引领,紧密结合“双减”政策,聚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专业的成长。我们致力于通过课题研究、校本研修等方式,打造轻负高效课堂,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核心工作目标
1. 教师发展
实施“青蓝结对”工程,通过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梯队的成长。我们还将组织课标研读、教学案例分析等专题培训,年度人均参与教研活动不少于20次,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我们鼓励教师参与各级教学竞赛,力争区级以上获奖人次同比提升15%,彰显我校的教学实力。
2. 教研规范
每周开展学科组集体备课,落实“问题诊断→课例研讨→实践改进”的闭环流程,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建立“推门听课”的常态化机制,校级领导每月听课不少于4节,以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将完善教研激励制度,将课题参与、论文发表等纳入绩效考核,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3. 质量提升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将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如童诗写作、数学文化实践等,形成不少于3项精品课例。建立分层作业设计库,实行“基础+拓展”的作业模式,确保作业总量达标率为百分之百。我们将开展学科素养活动月,如语文书写大赛、数学应用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 课题研究
我们将推进在研课题的中期评估,重点培育“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等方向的课题。我们将组织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年度形成案例集、论文集等物化成果不少于两项,以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实施保障
1. 管理机制:实行教研组双周汇报制度,动态监测计划执行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2. 资源支持:设立专项教研经费,用于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提供物质保障和支持。
3. 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性数据+成果性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纳入年度评优,以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成果。
我们将以新课程标准改革为导向,深入贯彻“双减”政策,通过实施上述核心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努力实现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