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诈骗模式与手段剖析
在当今社会,一种以虚假宣传和网络诈骗为手段的犯罪模式正悄然兴起。针对这种模式,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以揭示其真实面目。
1. 虚假宣传与广告引流
犯罪团伙通过注册空壳公司,大量运营微信公众号并投放网络广告,以“壮阳功效”为诱饵吸引消费者。他们声称其产品具有神奇的“英国卫裤”功效,但实际上只是普通内裤或伪劣商品,与英国毫无关联。这种以虚假信息为噱头的宣传手段,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严重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2. 层次分明的诈骗话术
销售团队被分为“一线”和“二线”,配合默契。一线人员通过免费领取话术获取受害者信息,二线人员则冒充“效果调查中心”的工作人员,使用精心编制的话术,虚构各种健康威胁,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的“排毒方案”。这种分层话术诱导消费的方式,不仅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还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 组织严密的专业犯罪团伙
涉案团伙成立多家公司,分工明确,从广告投放、电话销售到虚假诊疗,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诈骗产业链。他们甚至开发专用的业务系统(如K8系统)进行高效管理。这种规模化、组织化的犯罪模式,使得诈骗行为更加隐蔽、难以察觉。
二、典型案例与查处过程
让我们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来深入了解这种诈骗模式的危害和查处的艰难。
1. 广州特大诈骗案
2012年至2016年间,谢某团伙通过上述模式骗取682人共计768万元。主犯谢某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119名涉案人员也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制裁。这个案例不仅揭示了诈骗团伙的残忍和狡诈,也凸显了法律对此类行为的严厉打击。
2. 成都虚假宣传案
2019年,成都某公司宣称其“野燕麦糖果+英国卫裤”具有治疗阳痿的功效,因无证经营及虚假宣传被罚没49.88万元。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虚假宣传所迷惑。
3. 新余网络水军案
2019年新余公安查获制假工厂,现场扣押大量伪劣产品,涉案金额超千万元。这个案例展示了警方对这类犯罪行为的坚决打击和高效行动。
三、产品真相与危害介绍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产品的真实性和危害,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1. 检测结果
所谓的“英国卫裤”并未取得医疗器械资质,检测结果显示其材质与普通内裤无异,部分产品甚至含有致癌物质。这一发现让我们对这类产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质疑。
2. 受害者反馈
大多数消费者反映使用后无明显效果,部分消费者甚至出现皮肤过敏等问题,而退款诉求往往遭到拒绝。这些受害者的反馈为我们揭示了产品的真实效果和欺诈行为的存在。
四、监管警示
面对这种欺诈行为,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纷纷发出警示:提醒消费者,此类产品往往利用消费者隐私需求进行精准诈骗。购买药品或保健品时,应通过正规渠道,警惕那些使用恐吓式营销手段的话术。
这种诈骗模式与手段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作为消费者,我们应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虚假宣传,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和保健品。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打击这类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