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式社交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交模式,在当代社会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本综述将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社交特征、普通人群的自闭式社交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干预策略等方面,全面分析当前自闭式社交的研究现状。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根据DSM-5诊断标准,ASD的社交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非语言交流困难:患者常表现出回避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单一、肢体语言使用不当等问题。许多ASD儿童"说话没有声调"或"总是重复一些没有目的性的话",如上一句说"这个真好玩",下一句突然转到"苹果不见了"。
2. 社交互动异常:难以理解他人情绪,缺乏分享兴趣或情感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
3. 语言发展问题:部分儿童存在语言发育倒退或机械重复语言现象。约30%的ASD儿童会出现语言发育倒退现象,即2岁前已获得的语言能力突然丧失。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ASD患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美国数据显示8岁儿童ASD患病率已达1/36;中国全国性研究估测6-12岁儿童ASD流行率为0.7%,相当于每143名儿童中有1位孤独症儿童。值得注意的是,ASD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比例约为4.2:1,且女童确诊年龄平均比男童晚20个月。
在非临床人群中,"自闭式社交"已成为一种流行现象,主要表现为主动的自我封闭和社交回避。精神分析理论将这种状态称为"非自闭症的自闭",即因他人目光或环境压力而产生的主动自我封闭。
当代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自闭式社交具有以下特点:
1. 社交能量有限:许多年轻人表示"当和不只一个人一起出去超过一小时的时候,就感觉头晕眼花",这种社交疲劳感促使他们寻求独处时间。
2. 边界感需求增强:调研显示54%的年轻人选择"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作为理想朋友状态,仅有12.6%选择"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
3. 半熟社交兴起:47.9%的年轻人更愿意向"半熟网友"而非现实朋友分享情绪与心事,形成了所谓的"溏心蛋社交"模式。
这种社交模式与当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环境密切相关。年轻人通过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在保持必要社交联系的维护个人心理空间和独立性。
自闭式社交现象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神经生物学因素:ASD患者影像学检查可见小脑体积变小等脑结构异常。研究显示,胚胎期大脑过度生长可能与自闭症严重程度相关。
2. 心理防御机制:拉康派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精神装置有两个核心,当这两个核心功能失调时,可能导致绝对的自闭状态。
3. 社会环境压力:"现在的生活大家的压力都很大,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社交中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更加谨慎小心"。一次糟糕的社交经历可能使人"学会如何自保,如何趋利避害"。
4. 科技与社交方式变革:便利的通讯技术使"人机互动"被广泛接受,9.1%的年轻人表示"虚拟人、虚拟偶像"能提供陪伴感。
针对不同性质的自闭式社交,干预策略也有所差异:
1. ASD早期干预:关键期为18-24个月,可采用社交圈训练等方法。例如通过四色社交圈(绿、黄、橙、红)帮助ASD儿童理解不同人际关系的边界。
2. 社交技能训练:针对非语言交流缺陷,重点训练眼神接触、面部表情识别和肢体语言运用。研究表明,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
3. 心理调适方法:普通人群可通过"最小单位确定性"策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如通过运动等方式"掌控身体"找回生活确定性。
4. 社交模式重构:年轻人正在"回形针情感"和"溏心蛋社交"等新型社交模式,在恋爱与单身、亲密与疏离之间寻找平衡点。
未来关于自闭式社交的研究可关注以下方向:
1. ASD性别差异:女童独特临床表现的神经机制,改进女童早期诊断方法。
2. 新型社交评估工具:如三箱社交实验等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遗传、环境因素及药物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3. 数字社交影响:深入研究"半熟网友"、"无声连麦"等新型社交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机制。
4. 跨学科整合: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全面理解自闭式社交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