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个月至1岁:部分患儿可能表现出早期警示特征,如难以被逗笑、眼神交流少、对抚养者缺乏依恋感等。约10%症状明显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可被观察到异常。
2. 1-2岁:典型表现包括对名字无反应、语言发育迟缓(如不会咿呀学语)、缺乏假想游戏能力(如玩过家家)等。研究表明,约70%的患儿在此阶段已显现社交或沟通障碍。
1. 量表筛查:常用工具包括孤独症行为量表(ABC,适用于8个月以上)、克氏量表(CABS,适用于2岁以上)等,但需专业医生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2. 鉴别诊断:需排除智力障碍、听力问题或其他发育性疾病,部分患儿可能共患智力障碍(约38%)。
研究发现,1岁内进行筛查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尤其是对语言和社交能力的提升。家长若发现孩子存在异常行为,建议尽早至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