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行为观察要点
1. 社交互动障碍
缺乏眼神交流,对呼名无反应(如10个月大时叫名字不回头)
不主动寻求互动,对亲人拥抱或逗弄反应淡漠
难以理解他人情绪,不会分享兴趣(如指物给他人看)
2. 语言与沟通异常
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如1岁半后已学会的词汇消失)
重复刻板语言,或答非所问
3. 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
重复动作(转圈、摆手)或固定摆放物品
对特定事物异常专注(如长时间盯着风扇旋转)
二、专业筛查与诊断途径
1. 医疗机构评估
通过ABC量表、CARS等专业工具筛查,医生会结合行为观察(如社交反应、刻板动作)和发育史综合判断。
部分医院已开展18-36个月儿童的早期筛查项目,如深圳社康中心提供免费初筛。
2. 技术辅助工具
美国杜克大学开发的APP(如SenseToKnow)可通过摄像头捕捉儿童凝视模式、面部表情等行为特征,辅助早期筛查。
三、家庭与社会支持资源
1. 国内支持网络
政策支持:江苏省等地已将康复救助年龄延长至16岁,部分地区提供特教学校免费教育。
机构资源: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香港协康会等平台提供科普文章和康复指导。
2. 社区与教育联动
常州试点“孤独症全程服务”,从筛查到就业提供闭环支持。
家长可通过教育局特教中心获取融合教育建议,或参与线下社群交流经验。
若发现孩子有疑似症状,建议尽早联系专业机构评估,早期干预(尤其是3岁前)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