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察核心症状:注意社交障碍(如缺乏眼神交流、呼名不应)、语言发育迟缓(2岁仍不会说话或仅重复词语)、刻板行为(反复开关门、旋转物品)等典型表现。
2. 及时就医评估:建议到儿童保健科或心理科进行专业诊断,避免因侥幸心理延误干预黄金期(3岁前最佳)。
1. 康复训练
2. 心理支持
1. 调整教养方式:减少电子设备依赖,增加亲子互动,创造自然社交场景(如儿童聚会)。
2. 长期耐心陪伴:避免急于求成,以"静待花开"心态持续引导,例如通过孩子感兴趣的汽车等物品扩展认知。
3. 警惕过度消费:拒绝天价机构承诺的"特效疗法",优先选择个性化、家庭可负担的方案。
早期干预的核心是"越早越好、个性化、家庭参与"三大原则,通过系统训练和情感支持,帮助患者逐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