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干预:年龄越小大脑可塑性越强,早期介入能显著改善核心症状。
2. 个体化方案:根据孩子症状、能力制定针对性计划,如社交障碍训练或语言发育干预。
3. 综合治疗:结合教育训练、行为干预、药物辅助等多维度方法。
1. 正向强化:及时奖励良好行为,避免强化不当行为(如抢夺物品)。
2. 替代行为引导:用温和方式转移刻板行为(如递压力球替代拍打)。
3. 指令有效性:提要求需明确、可执行,避免重复或语气强硬。
1. 情绪稳定传递:家长需控制焦虑表情,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安全感。
2. 规律生活安排:固定作息和可视化日程表能增强孩子安全感。
3. 共同参与训练:家庭成员需保持态度一致,避免标准混乱。
1. 自我情绪调节:家长应先平复情绪再回应孩子,避免焦虑转嫁。
2. 接纳与耐心:理解异常行为动机,避免惩罚性回应。
3. 长期坚持:干预是持续过程,需阶段性调整目标。
1. 寻求专业支持:与医生、治疗师合作制定科学方案。
2. 学习干预技巧:掌握应用行为分析(ABA)等实证方法。
3. 社区资源整合:参与家长互助组织获取经验支持。
这些原则强调以孩子需求为中心,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