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当人们还享受着耳机插孔的便利时,经常会听到关于蓝牙耳机的抱怨:有延迟、需要频繁充电、音质不佳等等。究竟谁会选择使用蓝牙耳机呢?随着科技巨头苹果的引领,耳机插孔逐渐被取消,人们不得不逐渐适应并依赖蓝牙耳机。苹果凭借其强大的生态系统推出了AirPods,其出色的低延迟和良好音质立即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但价格的高昂却成为其唯一的短板。如今,蓝牙耳机仍存在延迟问题,那么,究竟谁是阻碍蓝牙技术发展的“拦路虎”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竟。
手机是其中一大关键因素。在手机传输蓝牙信息时,需要对视频和音频进行解码,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接下来,数字信号需要通过蓝牙芯片进行进一步的压缩和转码,这一步骤往往需要大约200ms的时间。即使采用较为高级的apt-x算法,也需要大约100ms的时间。目前,延迟最低的是aptX-Low Latency技术,理论上最小延迟可达40ms。由于不同蓝牙模块采用的算法不同,导致了延迟的差异。
标准的多样性也是一大难题。在蓝牙技术联盟发布V3.0标准之前,各种蓝牙适配器的性能参差不齐,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在遵循自己的原则,采用了各种技术。之后虽然陆续推出了蓝牙4.0、5.0、5.1等版本,但各厂商也推出了自己的修订标准,导致部分耳机在特定手机上使用时延迟较低,而在其他手机上使用时延迟却高的惊人。目前,新的蓝牙技术标准尚未统一,但消费者对蓝牙的需求却在日益增长。
在传输过程中的延迟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蓝牙主要采取两种传输技术:一种是将一帧数据打包成一个大包进行传输;另一种则是将一帧数据分成两个小数据包进行传输。前者虽然传输速度较快,但稳定性稍差;后者则更注重稳定性。如何在保证传输稳定性的同时减少延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
耳机自身的延迟也是影响整体体验的重要因素。耳机上的接收天线虽然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据转换需要耳机里的芯片来处理,这涉及到功耗问题。由于耳机的电池相对较小,对功耗的影响更为敏感。很多耳机在开启低延迟模式后,电池寿命会大大降低,低功耗的耳机芯片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蓝牙耳机的传输过程中会缓冲8帧左右的数据以防止信号不稳定。这8帧数据也增加了延迟。提高信号稳定性的也会减少这部分的延迟。
蓝牙耳机延迟问题的拦路虎有四个:手机信号处理算法的不足、蓝牙标准不够统一、传输过程不稳定以及耳机芯片功耗高存在缓存数据。只有解决了这四个问题,我们才能彻底告别蓝牙耳机的播放延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