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杰出的科技巨匠
于敏,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独特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于敏构型”理论模型。这一伟大的科学贡献,仅用了2年8个月便实现了中国的突破,而美国和苏联分别用了7年和4年的时间。于敏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1951年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科研生涯。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在茫茫戈壁,用算盘完成了海量的计算工作。他的付出与努力,赢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共和国勋章”的殊荣。
邓稼先,中国原、原理突破及试验的核心领导者。他主持完成了首颗原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的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稼先1950年获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归国,担任研究院理论部主任,长期隐姓埋名直至1986年逝世。他被誉为中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一位在空气动力学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在一次坠机事故中,他以身体保护试验数据文件,展现出了科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二、导弹与卫星领域的耀眼明星
钱三强,被誉为中国的原子能科学创始人。他主导核物理研究体系的构建,培养了大批核科技人才。1948年,他放弃了法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归国,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王淦昌,是研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指导完成了原冷试验及多次地下核试验。他的成就还包括提出激光驱动核聚变理论,并因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及两项科技进步特等奖。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他主导了卫星研制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体系的构建,开拓了中国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研究的新领域,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其他领域的杰出代表
王大珩,是中国光学工程的奠基人。他推动了精密仪器与光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光学工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核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他主持起草了中国首份原研制计划书,为中国的核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任新民,被誉为导弹与航天技术专家。他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为中国的航天技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背景
“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扩展为与航天技术的统称。1999年,23位科学家因其在核、航天、材料等多学科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些科学家的成就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原、第四个拥有、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他们的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