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着全球数百万儿童。将系统介绍自闭症的核心特征、常见误解、早期表现以及科学干预方法,帮助公众建立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正确认知。
自闭症儿童通常表现出三个典型特征: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
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最显著的特征。这些孩子往往缺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场景,更喜欢独自玩耍。在托儿所或幼儿园环境中尤为明显,他们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听老师指令,显得特别孤立。即使对经常陪伴的家人,也可能无法进行正常的言语或目光交流,当大人发出指令时,往往不能正常完成。
语言交流障碍表现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两方面。许多自闭症儿童说话较晚,两三岁时言语简单甚至完全不会说话。有些孩子曾经会说简单词语,但后来出现语言能力倒退。他们缺乏目光交流,互动时没有点头、摇头等非语言交流行为,给人"爱答不理"的感觉。
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表现为对特定物品的异常执着,如长时间沉溺于一个破被子,不让家长清洗,外出时必须携带。他们对普通儿童喜欢的游戏、动画片缺乏兴趣,却有一些非常刻板的动作行为,如重复走固定路线、反复开门关门等。
关于自闭症存在许多普遍误解,这些误解可能对自闭症群体及其家庭造成伤害。
误解一:自闭症就是抑郁症。实际上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类障碍。抑郁症是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而自闭症是发育障碍,核心是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
误解二:自闭症很罕见。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2018年美国每59个儿童中就有1个自闭症。中国虽无确切数据,但按此比例推算,自闭症人数已超1000万。
误解三:自闭症是教养方式造成的。上世纪曾有"冰箱母亲"理论,但现代研究证实自闭症主要由遗传和神经学因素导致,不是心理疾病,也不能用心理疗法治愈。
误解四:自闭症就是智力障碍。自闭症谱系包含不同亚型,如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认知缺陷,而瑞特综合症则伴有智力落后。
自闭症的一些特征从婴儿期就可表现出来。抱婴儿时,他的眼睛可能没有交流;大些的孩子被抱时会表现出抗拒。1-12个月大的婴儿可能已显示出一些早期迹象。
社会交往方面,自闭症儿童上幼儿园后会表现得比较孤独。当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吃饭时,他们可能默默蹲在角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语言方面,这些孩子不愿说、不会说、不会主动发问。有些会用手势或拽着大人的手来表达需求,可能会背诵儿歌但不理解内容。
行为异常包括对危险缺乏警觉、对疼痛不敏感或过度敏感。有些孩子对某些声音或光线表现出惊恐反应,四肢协调性差,动作笨拙。
早期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庭自然情境下的干预效果最佳,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家长完全可以胜任干预工作。
社交技能训练是核心干预内容。可以通过"地板时光"游戏,在地板上与孩子互动玩耍,观察并回应孩子的需求,鼓励表达。李雪教授提出的社交训练方法强调从共同关注开始,逐步建立社交互动能力。
家庭训练四步法包括:
1. 唤醒"社交雷达":通过吹泡泡等游戏吸引孩子注意人脸
2. 非语言社交训练:如动作模仿秀、手指指物训练
3. 语言与规则互动:轮流隧道游戏、求助小剧场
4. 分龄社交突破:3-5岁重点练共同关注,8岁以上理解他人情绪
应用行为分析(ABA)是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通过社交故事、视觉提示等方式,教导孩子正确的社交表达,如用"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代替拉拽行为。家庭可设置"社交角",放置双人秋千等合作类玩具,创造互动机会。
邹小兵教授强调家庭干预三要素:"爱、时间、方法"。家长应避免相信"灵丹妙药",而要坚持科学、系统的干预。早期密集干预能显著改善约60%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自闭症儿童不是"有问题"的孩子,而是以不同方式感知世界的特殊群体。马嘉祺在《海洋天堂》中对自闭症的演绎,展现了这类儿童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特殊方法学习社交技能,但通过科学干预和全社会理解,完全能够获得有意义的生活。
对于怀疑孩子有自闭症表现的家长,建议尽早寻求专业评估。4岁仍无眼神交流等表现是需要专业干预的信号。记住,自闭症孩子的进步需要耐心等待,但终会迎来他们第一次主动拉你手的珍贵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