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最早由美国精神科医师利奥·肯纳(Leo Kanner)于1943年系统描述并命名。这一疾病在历史上可能长期被误认为“傻子”或“疯子”,直到20世纪才被医学界明确界定。
关键时间节点与背景:
1. 1943年
肯纳发表论文《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首次详细描述了11名儿童的核心症状:社交障碍、语言异常及刻板行为,奠定了自闭症的临床定义基础。
该研究将“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区分开,确认为独立的神经发育障碍。
2. 更早的术语起源
“Autism”一词源自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欧根·布洛伊勒,最初用于描述精神分裂症的“自我沉浸”症状。
肯纳将其引入儿童发展障碍领域,形成现代医学概念。
3. 中国的研究进展
1982年,陶国泰教授首次在国内报告4例婴儿孤独症病例,推动本土研究。
2008年后,中国残联建议统一使用“孤独症”替代“自闭症”,以减少语义误解。
补充说明:
历史误解:古代虽无“自闭症”名称,但相关症状可能被归类为其他精神异常。
术语争议:“自闭症”与“孤独症”指代同一疾病,但后者更强调社交障碍而非“自我封闭”的负面联想。
如需进一步了解诊断标准或现代研究进展,可参考相关医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