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人们口中的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在婴儿期就开始显现,主要的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以及出现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很多患者还会伴随精神发育迟缓的问题。自闭症是一种在遗传基础上,受到多种环境刺激影响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关于自闭症的病因,目前科学界仍在不断探索中,但有一些危险因素似乎与其发病有关。首先是孕期理化因子的刺激,比如孕妇在受孕早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药物,或者过度饮酒,都可能使孩子患上自闭症的风险增加。一项针对孕期大鼠的研究发现,反复冷冻刺激也可能增加子代患自闭症的概率。这些研究揭示了一种可能性:孕期环境因素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干扰,可能导致自闭症的发生。
感染与免疫因素也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个重要诱因。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孕妇感染病毒可能导致其子代患自闭症的风险增大。一些病原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这种交叉反应可能是自闭症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
遗传因素也是自闭症的发病因素之一。研究显示,在单卵双胞胎中,孤独症的共患病率高达61%-90%,而在异卵双胞胎中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约为4.5%。这些现象表明自闭症具有遗传倾向性。虽然具体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但候选基因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也就是说,自闭症是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
面对自闭症这一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及时的干预对于减轻孩子的痛苦、避免可能的并发症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危害,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努力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自闭症,帮助那些受此病影响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