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因为父母的日渐衰老与退化,而忧心忡忡,你可以换个角度,为他现在「还做得到什么」而喜悦。《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推荐序
在婚前咨商时,即将结婚的新人常被提醒「新房的床,躺着六个人──新婚夫妇、双方父母。」每一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经验进入婚姻之中,父母即使不在眼前,依然持续影响、甚至主导婚姻关系。父母,是子女永远要面对的,即使有了配偶,要学习夫妻相处的新功课,与爹与娘相处的作业,还是得一直做、一直做,没有结束的时候。
中年人的功课是学习做照顾者 家母长期需要照顾,她人生几年,有二十四小时的主要照顾者。家父罹癌后,也有二十四小时的主要照顾者。但那位照顾者的表现,让家母家父都吃了苦头,也让我们子女生气,却始终没勇气改变困境。
我多么希望有更多真正关心且了解老人的全职照顾者,成为适合的人力。家父辞世后,我连续写了《老年学概论》、《老人心理学》、《老年社会学》、《家庭与家人关系》,目前正在写《老人照顾》。唯有坚实的知识为基础,老人的照顾者才可能真正懂老人,懂得照顾老人。
写书容易,照顾人比较难。
妻子去年三月因心房中膈缺损动了手术,住了几天医院。今年三月来场更大规模的,二日跌倒,左膝髌骨碎成三块。爱妻不良于行,我是主要的照顾者,这是比做老师、写文章、做广播都要难的考验。去医院看病、去中医诊所复健、去药房抓药…,都是小事。买菜、做菜、跑银行邮局…,也是小事。不过,很多小事凑在一起,要任劳任怨,要和颜悦色,绝非易事。
妻子的伤,其实是小的,伤筋动骨一百天,几个月就会好,无数人的伤,难以痊愈。妻子试着问能否算是身心障碍者? 不是。全台湾已经有七十五万失能、失智、身心障碍者,需要长时间的照顾。照顾,比正式的工作还要辛苦。上班,一周四十小时;照顾一晃眼就是四十小时。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统计,平均每天照顾时间是十三点六小时。服务时间比照便利商店,全年无休。
更重要的,平均需照顾十年。我有好些朋友因为要照顾父母或配偶,早早退休,全台湾有上百万的人因为要照顾父母或身障者,提早结束职业生涯。
在分享照顾历程中自我疗愈 ,恭喜全家都健康的读者,实在太幸运;羡慕全家都和乐的读者,实在太珍贵。但我的乌鸦嘴提醒,万中选一的美好时光可能随时结束,生活重心因为一点事故或疾病,立即由彩色变成灰白,医院与诊所,不可能是彩色的。心境转换为低沉,难以展欢颜。
「当你所爱的人病了」时,除了作为照顾者之外,该做什么呢? 分享吧!岸见一郎在《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一书中示范了具体的作法。当他的父亲母亲在医院接受治疗时,他以写作来进行自我疗愈,治疗因为父母的病而受创的心灵。其实,他自己也病了。透过动笔,他面对自己的有限,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生病使我们知道自己多么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题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题转换为否定句,作者一再提到「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例如「我不能强逼父亲实现我的愿望」、「不要期待对方会说谢谢」、「不需要对父母激动」、「子女不能阻止父母想做的事」。每一个不,都有些无奈,都显示自己的疲惫、乏力、困倦…。
放下对权力的执迷,承认人生的有限 岸见一郎深刻观察到家庭里的许多问题,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的症结来自权力之争。一方刻意要对方顺从自己的意志时,必然会造成不愉快。他提醒「觉得自己对而对方错,便已陷入了亲子间的角力。而解决权力斗争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放弃斗争。」他曾经希望父亲母亲按照他的要求来生活,认为该何时吃何时睡何时动,认为该吃什么该如何走动,但要求愈多,冲突愈多。如此处境,做过照顾者都心知肚明。
烦像是病却不是死亡,烦是低潮却不是深渊,烦是失望但非绝望。烦,可以不那么严重。只要我们多些知性,深刻认识病、痛、老、死。只要我们多些感性,懂得欣赏前人的分享。只要我们多些灵性,更深觉察父亲、母亲、配偶、自己,乃至生命的功课。
本文节录自《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推荐序,由天下文化出版。 该文章《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由网友『跟着感觉走i』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